|
- 2014年0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王新华反复观察,确定茶壶修补得整齐美观。 | | ◤大小的钻头装了好几瓶。 | | ◤锔壶40多年,王新华依旧非常仔细。 | | ◤个头较大的瓷器,王新华也可以补得很好。 | | 市民对王新华的锔壶手艺非常感兴趣。 |
|
“锔碗”这个词对于老辈人而言,有着一份特殊的回忆。街头巷尾一声熟悉的吆喝,家家户户便把碎掉的瓷器、茶壶拿出来,花很少的钱就能修补一新,对于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锔碗匠必不可少。而放在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可能连“锔”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了。 在太白文化市场的一处角落,记者见到了王新华,这个“锔碗”40多年的老锔匠至今仍从事着这项老手艺。脚边一口敞开的小木箱,里面就是王新华全部的工具。十几个小玻璃瓶里密密麻麻全是大小不一的钻头,王新华手拿一个断了把的小茶壶,用电钻在茶壶上钻着孔,“现在干瓷器活,不用金刚钻喽,两年前换了这种小号的电钻,省事又省时。” 王新华说着话,手上并没停,很快在壶身和壶把上钻好细小的孔,然后用镊子夹起一个非常细小的“锔子”,扣到两侧的小孔上,然后用胶水涂抹一圈。干活的时候,王新华的小摊前围满了市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王新华的手艺啧啧生叹,“这手艺可不多见,怕是快要失传了吧。”、“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几个知道这是在干啥的喽。”…… 胶水干了,王新华用一根小铁棍从一个黑乎乎的玻璃瓶里挖出一些黑色粘稠的东西,涂抹在锔过的地方。他告诉记者,这是铁沫子,涂上一边才不会漏。茶壶锔好了,等待在旁的一位老者付钱离开。“锔子都是我自己做的,有金的、银的、铜的,咱们这行当,自古就是按锔子个数收钱。” 太白文化市场每周日上午都格外热闹,王新华每两个星期来一次。“我是宁阳人,除了济宁,济南、聊城、德州我都去。”王新华说,这个行当他已经干了40多年,年轻时看村里有锔匠来做活,好奇心驱使下,他就走入了这个行当。 说话的功夫,又有一位老人把一盒破碎的茶壶递给王新华。因为碎的很严重,王新华要带回宁阳老家做好了,下次再带过来。“来锔个茶壶、茶碗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现在都是坏里立马买新的,这手艺快没了,40多年下来,也没个年轻人愿意跟我学一学。”临近中午,王新华把小木箱收好,去赶下午第一班回宁阳的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