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原本部长马庭康次 |
十年,由一无所知到“济宁通” |
| |
- 2014年01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公司员工向马庭康次汇报情况。本报记者 贾凌煜 摄 |
|
马庭康次自2004年起由公司派至济宁工作,迄今在济宁工作生活已近十年,目前刚被调回总部工作。从刚开始对济宁一无所知,到现在的“济宁通”,马庭康次已对济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走在大街上,很难将他与普通济宁市民区别开来。
爱吃夹饼喝羊汤 “初到济宁时,我负责新厂筹建,开始常驻济宁。”马庭康次介绍,2004年的济宁与现在差距较大,外国人在此生活比较不便。然而近十年他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现在济宁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情感。 语言和吃饭不习惯是马庭康次在济宁遇到的最大问题。为更好工作,他开始学习中文,却常常存在发音不准的情况,有时打车让司机无所适从。“说好几遍司机都听不懂去哪里,只好我给他指路。”马庭康次说,打车顺利到达了目的地,然而他却没学会“停车”,常常只能用大喊的方式使司机明白,非常搞笑。 虽然汉语说得不好,马庭康次常常邀请同事去家里吃饭,迄今为止尝过他手艺的已不下六七十人。多年的工作生活让马庭康次爱上了济宁的美食,尤其是对具有济宁特色的羊汤和夹饼钟爱有加。“有次我感冒了,同事说喝碗热乎乎的羊汤好得快,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上的。” 十年时光飞逝,如今济宁已经有一些购物中心,能满足外国人的生活需要,期间高铁和机场也陆续启用,让他们来回更方便了。“经过多年的生活,我觉得当初诸多不便是自己接触和加深济宁文化的一种方式。”马庭康次说。
度假不忘介绍济宁 来到济宁之后,马庭康次对这里的发展格外关心。对他来说,每次长假不仅意味着可以回国与家人团聚,也意味着多了一次在日本介绍和宣传济宁的机会。在他的极力推荐和带动下,不断有小松在日本的外协工厂来济宁参观交流,考虑在济宁投资建厂。同时,他还多次带着家人和朋友来济宁旅游,让他们切身感受着济宁的热情和好客。 2012年,在马庭康次的努力下,小松公司总部新注入资本金1.3亿美元建设多个项目。同时,他还促成公司在高新区建设小松集团在日本本土之外的第一个关键零部件生产工厂——液压马达工厂。另外,在他的推荐下,年产值达20多亿、填补国内空白的小松大型矿用自卸卡车项目也落户济宁。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济宁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的升级建设,为济宁市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现在回头看,我的工作目标都完成了,而且又获得济宁市友好使者的荣誉,非常高兴。”马庭康次说,中日两国民间蕴含着巨大的相互需要,虽然自己就要离开中国,但以后他还会向更多的日本人介绍济宁的风俗习惯,为两国友好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还未启程就开始想念 谈及就要离开济宁,马庭康次沉默了一会,他有很多想说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我一直在努力让企业本地化,公司只有一两名日籍员工比较合适,但现在公司日籍员工还有20多人,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马庭康次介绍,小松山东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济宁人民和公司本地员工的支持和努力,今年公司总经理也已由中国人担任,希望以后公司更加本地化,真正成为中国的日资企业。 “近十年间,我也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在济宁的工作和生活将对我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庭康次说,回国后放佛少了个朋友,会很孤单和寂寞。人都是感情动物,之前每天与同事见面已经成为习惯,现在刚回去就开始想念了。 马庭康次说,中国是小松公司发展的一个战略市场,目前正在不断发展中。“回日本肯定不如在济宁工作时方便,我争取常和在日本的中国人或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交流,能为济宁做一点是一点。”马庭康次说,他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中文,也不会忘记在济宁工作时民众和同事给的支持,今后如果有机会,他还会再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