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讨薪难,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工作作风。我们期望,年末清理欠薪这场风暴能帮到每一位农民工,更期望各地真正对“欠薪”零容忍,平时也实打实做足工作。 本报评论员 赵丽 春节临近,“讨薪难”在一些地方再次上演。5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人社部将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于1月上旬分赴部分重点地区进行督查。 “讨薪难”困境,不仅是农民工兄弟的伤痛,也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甚至还会威胁到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攻克这一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工作作风。我们期望,年末清理欠薪这场风暴能帮到每一位农民工,更期望各地真正对“欠薪”零容忍,平时也实打实做足工作。 从2003年农妇熊德明向总理实话实说讨薪难开始,欠薪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形势依然严峻。5日,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即坦言,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数量仍然处于高位,欠薪领域除“重灾区”工程建设项目外,还在向加工制造等行业蔓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因讨要工资无果,一些农民工无奈采取极端化行为,有的甚至酿成悲剧。3日,甘肃就有6名农民工为了讨要工钱不得已做出要“跳楼”这样的危险之举。 实事求是地说,在治理欠薪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欠薪入罪”,设立“欠薪应急周转金”“欠薪保障基金”等等,许多城市还建立了农民工维权中心。而“顽疾”之所以迟迟未解,落实不力、执法不严恐怕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工资支付保障办法、工资保证金制度等还只停留于文件,并未成为现实,农民工的工资没有任何“保护屏障”,给不给全是“老板”说了算。这种情况下,打工地有一点风吹草动(如经济纠纷、效益下滑),他们的工钱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两手空空。 而在解决欠薪的姿态上,许多地方部门采取不诉不究的做法,少见主动干预、积极作为。一些地方将清理欠薪当成一项应景的、运动式的甚至是“送温暖”式的工作,只在年末搞得轰轰烈烈,平时各项监督、检查、执法却流于形式。加之有些地方和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的官僚习气严重,更加重了农民工维权难度。这种情况下,常见的是农民工为了讨薪跑断腿,脱层皮,最后还要不回全款;而恶意欠薪的企业和个人却未受到相应惩罚,且因违法成本低而一再肆意妄为。 众所周知,敢不敢啃硬骨头、能不能突破老大难,往往最能考验一地一部门的工作作风。如果各级政府不真正挑起担子,负起责任,只是终日喊难、得过且过,欠薪问题只会一直迟滞无解。近日,石家庄、杭州等地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实行欠薪情况“零报告”制度,加大力度破解欠薪难题,这些做法值得借鉴。群众期盼的是,各地政府能拿出足够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解决“讨薪难”,尽早让农民工兄弟不再为这个事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