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齐鲁晚报》情有独钟,不仅因为晚报的风格、品质和影响力吸引我,还因为相继结识了三位编辑。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与他们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齐鲁晚报》是我的生活朋友,那三位编辑就是我的人生老师。 第一位老师是张成东编辑。2008年晚报曾举办一个大型征文活动,我应征写了首歌词,贴在“青未了”论坛上,不料几天后就见报了。当时论坛的版主叫“西洲子曰”,只知道他是副刊编辑,却不知其真名。就在歌词见报当天,论坛里针对我所发歌词的争议也愈演愈烈,不少网友认为我写的歌词不押韵,不具见报条件,甚至把矛头指向版主。我对争议不置可否,只是觉得版主因我而受围攻实在不该,便用短信向版主表示歉疚。版主笑答:“没关系,这种热闹多了,时间长了你就知道啦”。他的泰然让我沉静,坚定了自己写稿的决心,又接连数篇征文见报。有一次他来短信问:给你用昵称还是用实名发稿?这样一件关系读者利益的小事,版主都放在心上,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直到有一天晚报登载张成东编辑因病去世的消息,网友们在论坛上发帖悼念版主,我才恍悟,原来“西洲子曰”就是张成东,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师。 第二位老师是曲鹏编辑。我是晚报“生活广记”栏目的忠实读者,尤其是那些小品文,尖锐幽默,富含哲理,给人思想启迪。读得多了,自己也跃跃欲试,忍不住动手写起来。连写几篇却都没见报,情急之下,我干脆给曲编辑发短信,征询发表小品文的诀窍。过后一想,感觉挺可笑:人家编辑那么忙,每天可能都没时间看完所有来稿,哪有功夫应答一个读者的“无理取闹”?可奇迹偏偏发生了,曲编辑回信要我“观察思考,多看多写”。我如获至宝,认真阅读作品,仔细观察生活,又写了一批小品文,果然大多被刊用,有几篇还配上“巴巴熊”的幽默插图。后来晚报内部调整,曲编辑不再负责“生活广记”,她特意来信告诉我该栏目改在济南地方版,并留下新编辑的电子邮箱。厚德载物,善待读者,拳拳之心赫然可见。 第三位老师是盖方鸣编辑。我认识盖老师是在“编读”,也就是“读者”的前身,可以说我是最早参与“编读”专栏的读者之一。盖编辑给我的初始印象是彬彬有礼,所去稿件无论是否采用,他必亲笔回复“感谢支持”。我明白,这不仅代表他个人,也是代表晚报对读者意见和建议的肯定与赞赏。随着专栏内容的日臻完善,我对盖编辑的印象愈加深刻:知识渊博身无傲气,查证行文一丝不苟。面对读者的“挑刺”,晚报的虚心诚意被盖编辑体现得淋漓尽致,谦虚谨慎拜众师,有错必纠不护短。有一次我写了篇“读者评报”,次日查资料发现提法有误,急忙对原稿修改后重发,并附言说自己草率出错,增加编辑负担。盖编辑竟回复说“我有时也犯错”,简短一句话,让我领略了他的宽博,领略了晚报如海的壮阔。 寥寥数笔也许无法表达我对三位编辑的敬重之情,但一滴水毕竟能反映出整个世界。正因为《齐鲁晚报》,我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以相信,将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圆梦,伴随晚报一起成长,那一颗颗真诚的晚报人心,必定换来读者的深厚感情。 临朐县 吴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