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月7日,一名山大学生在逸夫理科综合楼前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陈玮 摄 | | 逸夫楼分布图 (资料片) |
|
无数个曾经的大学生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逸夫楼。邵逸夫走了,很多学生跑回母校去和逸夫楼合影,以纪念这位没见过面却又熟悉的老人,也怀念自己当年围绕在逸夫楼周围的大学时光。 有人说:“人已逝,楼还在,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走出逸夫楼的光影。”因为不同的逸夫楼,伴随了不同人的人生和成长。
本报深度记者 张洪波 陈玮
对这座楼思念得 死去活来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考入大学的大学生,对逸夫楼的印象是不同的。 在1996年考进山东大学的张柏的回忆里,位于中心校区的邵逸夫科技馆算得上是学校里最光鲜的建筑,白色的楼体前面是一片绿草地、一个小湖和偶尔喷喷的喷泉。 四年的大学时光就围着这座楼打转转。 山大的邵逸夫科技馆简称“邵馆”。进校第一天,张柏就听老师说,全国各地的名家经常会来邵馆作报告,机会非常难得。一次,一位著名的台湾学者到邵馆作报告,为了能抢到座位,她早早来到会场,里面已经挤满了人,张柏一屁股坐在过道上,激动得像个追星族。让她意外收获的是,在听讲座的过程中,认识了喜欢同样课题的外院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夏天,张柏会买个冰激凌坐在邵馆门口的铜椅上吃,看着学生们进进出出,有种特别的感受。 很多“70后”大学生都会有似曾相识的印象。 1985年,邵逸夫开始向内地高校捐资建楼。上世纪90年代,全国几乎所有211、985高校都建起了逸夫楼。那个年代,白色的逸夫楼代表着鲜亮和时尚,也成为一代大学生学习和恋爱的首选。 “兰州地处内陆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当年盖起的逸夫科学馆曾是学校最好的楼。”已经工作的兰州大学毕业生李群说,当年,重要的学术会议都在逸夫科学馆举办,“这里曾是我们聆听知识的神圣殿堂。” 也就是因为学校里的逸夫楼,很多人知道了“香港有个挺有钱、还赞助教育的商人”,他们说不出与逸夫楼有多少曲折或者浪漫的故事,只是“下午的阳光洒落在逸夫楼里时,抱一本书直至傍晚”成为很多人学生时代重要的记忆,也成为很多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2012年,人大附中的逸夫楼要拆了,一群曾经和这座楼有过经历的年轻人为它拍了一部纪录短片《一座楼的背影》,还有人写了一篇《关于一栋楼的碎碎念》来纪念,文中反反复复写他们在逸夫楼小天井里发生的鸡零狗碎——全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谁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这座楼思念得死去活来。 “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对于一座楼也是适用的。在那个年纪遇到了它,才在心中占有了那样特殊的地位。 不再光鲜,却难忘却 21世纪入学的大学生,对逸夫楼的感觉慢慢发生着改变。 邵逸夫最早捐建的教学楼大多集中在211、985高校中,随着这些高校建校周年的到来,学校里更多崭新的建筑跃然而起,高度、外观和气势都盖过了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逸夫楼。这时候的逸夫楼,不再成为学校里的地标性建筑,不显眼地默默存在。 山大在1993年建了第一座邵逸夫科技馆后,2003年建起了第二座逸夫理科综合楼。 山大的许晨回忆,研二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每天早上,许晨和舍友就到理科综合楼背诵复习,到了晚上十点快关门了才回宿舍,就是在那段枯燥而又充实的时光里,许晨终于知道了逸夫楼的英文名字为啥叫Run Run Shaw。 50多年前,电影还没现在这么赚钱,邵逸夫和哥哥拿着邵氏出品的电影胶片,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为邵氏冲出了一片天地。这就是他英文名Run Run Shaw的由来。 毕业后,许晨每次走到逸夫理科综合楼前,都会回忆起那段时光,她很想再上去看看自己曾经自习的桌椅,以及刻在上面的男生名字还在不在。 随着最早建起的一批逸夫楼变得老旧和不显眼,一些大学生不再关注逸夫楼,甚至在毕业后混淆了逸夫楼的具体作用以及建筑风格。南京大学一名毕业生只记得逸夫楼已经旧了,不再是上自习的首选——楼里没有空调和暖气;人大的学生多记得在逸夫会议中心参加的各种会议和举办的活动,英语比赛得了几等奖,还曾在里面送别过一名去世的师长;复旦大学一名学生甚至忘了学校逸夫楼的颜色:“是白色还是红白相间来?” 逸夫楼一路向西 中小学里也建起了越来越多的逸夫楼,像众多大学生一样,这些中小学生“没有见过邵逸夫,却对他无比熟悉”。 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王宇忘了大学逸夫楼的颜色,却牢牢记住烟台一中里的逸夫楼,及在里面读书、绕着楼梯追打的时光,“我记得烟台二中的逸夫楼好像比我们更好。” 逸夫楼遍地开花,在全国已有近三万座,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遍布半个中国。两幅地图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地图上的逸夫楼和逸夫建筑,成为人们怀念这位老人最好的寄托。而在山东,就有80多座逸夫楼。 从逸夫楼的分布图看,这些逸夫楼主要集中在中国中东部,西部偏远地区很少。 但在后期,邵逸夫的捐建方向开始发生改变,2005年长江流域遭受水灾之后,邵逸夫出资帮助灾区重建118所小学,受益的灾区儿童数以万计。 贫困地区也开始出现逸夫楼的身影。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关镇逸夫小学、陕西省商南县城关镇逸夫小学、宁夏海原县红羊乡石塘村逸夫小学、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逸夫中学等,作为一个个小红点,开始补充进逸夫楼分布图。 高校里的逸夫楼,让中国的精英人群记住了邵逸夫这个名字,也了解了慈善的魅力。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逸夫楼,让孩子们入学第一课接触到的就是“慈善”二字。 1月7日,全国各地许多学生在个人主页上“晒”出与“逸夫楼”的合照,以这种方式向邵逸夫致敬。 枣庄市逸夫小学带领孩子们重温校本课程《走近邵逸夫》,鼓励本校学生实践“逸夫精神”——勤奋敬业,乐善好施,捐资助学。邵逸夫的一个理念再次被大家反复提起:“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许晨和张柏都跑回学校和逸夫楼合影去了,王宇没回去,但他无限感慨:“从中学到大学,我都没有走出逸夫楼的光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