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7日上午8点左右,在省城历山路,一名交警正在雾霾中指挥交通。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  | ◤7日下午4点多,在省城泺源大街,一名环卫工人正在灰蒙蒙的机动车道上捡垃圾。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  | ▲7日下午3点多,在济南历下区文化东路,一名回收废品的商贩利用间歇时间,坐在路边看书。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  | ◤7日下午3点半左右,在省城和平路上,工人王师傅爬上三四米高的扶梯整理线缆。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  | ▲7日,一名勤工俭学扮卡通形象的山师大学生走过文化西路。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本报见习记者 田宇 本报记者 王兴飞 王光营 实习生 袁红 “一股硫磺味儿,感觉都快渗到肺里了。”7日,济南还挣扎在“霾伏”中。 似乎整个城市都在尽力躲避,能躲在屋里就不出门。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上街头,走上工地,到雾霾中去。 胡延东就是其中一员。他是省城泺源大街上一处工地的建筑工人,每天从早上7点忙活到下午6点。他说,灰蒙蒙的天儿,嗓子眼儿最敏感,尤其是晚上回工棚时,会有点痒,但咳不出来。 “口罩?干建筑的还戴口罩?”说这话时,胡延东刚从7米高的脚手架上下来,深呼一口气。他说,除了一天120元的工钱,没有其他补贴,包括并不值钱的口罩。 也有些人,有口罩,可是他们不常戴。 46岁的于海辉就是如此,他是省城泺源大街上的一名环卫工。“有口罩,防PM2.5的,今年发的,每人一个。”于海辉说,谁都知道雾霾天对身体不好,应该戴口罩,单位也给发了。“可是戴一会儿就要摘下来,干活得出力,热气哈一会儿,口罩就湿了,不舒服。” 口罩不是你想戴,想戴就能戴。还有一群人对这点深有感触——交警和协警。 7日下午2点多,在省城泺文路北口,辅警闫国硕正在指挥交通。雾霾中,身后百米远的高楼若隐若现,再远一些的楼房灰蒙蒙一片。两小时一个班,平均一天按三个班计算,他需要在雾霾中指挥交通6个小时。 “一个班得戴三个口罩。”闫国硕说,一个口罩戴上半个小时里面就开始变潮出水,很难起到防霾效果。说着,他摘下口罩,上面已经变成灰黑色。 不光是湿气难防,“有口罩挡着喊不出声,也没法吹哨子。”采访中,一些交通协管员说。 还有更多的人,他们甚至没有“资本”计较雾霾。不管多重的雾霾,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卖出几斤鲜奶,能修补几双皮鞋,能收回多少值钱的“破烂儿”。 为了生计,他们无处可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