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马辉 7日下午,政协委员们陆续前来报到,这也意味着,济宁正式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政协会议驻地的提案组,工作人员开始了忙碌,首日就收到了上百件提案。 政协大会秘书处提案组组长吕瑞国介绍,仅去年就有499件提案通过审查立案,委员们的“好声音”转化成了一件件实事、好事,推进了济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每一件提案背后,都是政协委员用心发现的问题,一条条建议,都是他们的深思熟虑的结晶。” 从去年的提案办复情况看,既有围绕经济转型提出的,也有围绕教科文卫体事业发展的;既有围绕城市公共事业发展提出的,也有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崛起”、“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优先发展城市大公交”等一件件含金量极高的提案,均被有关部门采纳,呈现在了城市发展的成绩单上。 曹景瑞、李洪海、张修占、刘要武……他们都是“提案大户”,也是政协委员的缩影。政协委员产生自社会各个领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他们随时打开接受信息的雷达,通过了解和调研,形成一篇篇带着真知灼见的提案,有力度,更具可操作性。 提案提出来了,最终还是要看如何对待。吕瑞国说,随着提案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办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市委、市政府领导对重点提案逐件审阅并提出具体办理意见,去年马平昌书记、梅永红市长亲自阅批提案53件。例如,在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建议,马平昌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发改、经信、财政、科技等部门认真落实,许多具体建议被纳入到济宁工业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 一边是委员的好声音,一边是政府部门的强有力落实,济宁的城市活力被充分调动起来,“两会”作为城市共治的核心舞台,其作用与意义将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