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逸夫捐款50万港币扩建小学 |
逸夫小学全体师生追思邵逸夫,号召学生将大爱精神继承下去 | |
-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邵先生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  | 1990年,校舍改造前的逸夫小学。 (资料图) |  | 1994年10月逸夫楼落成典礼。 (资料图) |
|
本报1月7日讯(记者 谭正正 通讯员 张领军) 1月7日凌晨,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著名的电影制作者、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滨州市逸夫小学作为邵逸夫先生捐助过的学校,7日下午在学校逸夫楼前的操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追思这位伟大的慈善家。 下午2点30分,滨州市逸夫小学每个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秩序来到操场集合,校长杨新彬向全校师生介绍了邵逸夫先生的光荣事迹,并希望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邵先生的奉献精神,并将这种无私大爱的精神通过逸夫学生继承下去。 杨新彬告诉记者,作为逸夫小学的师生更应该理解无私奉献精神的真谛,邵先生的这种大爱应该代代传承下去,这也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吻合,因为大家都是邵逸夫先生的受益者,在逸夫小学的学生更应该在这样奉献与感恩的氛围接受教育。通过此事,杨新彬希望将邵先生的精神转化为校园文化,通过成立“逸夫班”来带动整个学校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滨州市共有三所受到邵先生捐助的学校,一所是惠民县王店学区小学,2004年镇上争取的项目建起了一栋教学楼,学校改名为麻店逸夫小学,当地人因为习惯仍称为王店学区小学。第二所是滨州市北镇中学老校的逸夫科技实验楼。第三所是滨城区逸夫小学,该校创办于1979年,原名滨州市第五小学。 邵逸夫先生决定1993年向滨州市捐资50万港元扩建一所小学,第五小学赢得了这项捐款。市政府按照1:1专项拨款比例落实配套资金,新建逸夫楼1300平方米,并建了两间语音教室,购置了25台微机,购买了图书和教学仪器,并以其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成为滨州地区名副其实的“窗口”学校。1994年3月15日,根据邵逸夫先生的意愿和国家、省教委的要求,滨州市第五小学更名为“滨州市逸夫小学”。 相关链接 当年学生回忆:“我们是逸夫小学的受益者” 刘蕊现在是逸夫小学的老师,她是98级毕业的逸夫小学学生,由于那时学校是五年制的,因此她经历了学校从“滨州市第五小学”到“滨州市逸夫小学”的变化,在她的记忆中,学校当时只有一栋教学楼,逸夫楼建好后,学校的硬件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她是第一批受益的学生。 1995年从逸夫小学毕业的宋永红也回到了学校教书,她的孩子也在逸夫小学读一年级,她说自己毕业前逸夫楼已经盖好使用了,当时楼的南面还有“逸夫教学楼”五个大字,“当时的校长还是黄振民,逸夫教学楼建成后我们还庆祝了,当时楼里面有两个微机室,都是‘286’的机子,现在已经淘汰了,但是那个时候是很先进的,还有舞蹈室,邵逸夫先生的捐赠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凭借这些设施,我们学校还成为了滨州市电化示范教育学校,很多家长也将孩子送到逸夫小学。” 刘蕊和宋永红感叹,自己作为逸夫小学的学生,是真真正正的受益者,对于邵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由衷赞叹,认为邵先生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和怀念与他大爱无疆的情怀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 谭正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