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同乡校友追忆邵老,称其朴素—— |
“校友会上从没见他穿过正装” |
| |
-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包大器拿出的通讯录上印有邵逸夫的地址。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  | 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 |
|
本报记者 凌文秀 聊城三中80岁的退休教师包大器是邵逸夫的老乡,同是中兴学校(小学)校友,校友会上常会遇到邵逸夫,包大器还曾参与联系邵逸夫为聊城争取来“逸夫基金”。据包大器回忆,邵逸夫非常朴素,校友会上从没见他穿过正装。
校友会上被人打趣“太朴素” “邵逸夫去世了?”7日,包大器听到这个消息有些震惊,而后又自言自语说,“他今年也107岁了,几年前就是百岁老人了。” 包大器今年82岁,原籍宁波镇海区包家村,是邵逸夫的老乡,两人老家相距仅3华里。“我们毕业于宁波市镇海中兴小学。”包大器说,他们的小学在1986年时,由邵逸夫和另外几位慈善校友捐助新建。包大器拉开书桌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沓校友会会员通讯录,里面就有包大器和邵逸夫的名字。 包大器1958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聊城,因一口的浙江口音,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在聊城三中一直管理图书馆。包大器说,中兴小学每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校友会,让在中兴小学毕业的学生能有一个见面的机会。最初包大器与邵逸夫见面是在1986年的中兴小学校友会上,那时邵逸夫已成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慈善家,当时邵逸夫作为贵宾被学校邀请到场。 包大器与邵逸夫相差24岁。正是年龄的差距,尽管他和邵逸夫是老乡还是校友,但只谋过几次面,并没深交。“每次校友会上,基本上都是邵逸夫坐主席台,我坐观众席。印象中,邵逸夫穿着朴素,很少西装革履。有一次校友会上,邵逸夫穿了一件棉袄,很随意的一条裤子,一些校友还私下打趣他‘太朴素’了。” 曾通过校友为聊城争取捐助 包大器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聊城三中原校长桑友邻等人组建“建设大学”。当时由于资金紧张,他希望包大器能借助校友会的优势与邵逸夫联系,得到邵逸夫基金的支持。 而包大器虽然跟邵逸夫谋过几次面,但却没有深交。能不能争取到基金支持、如何争取让包大器犯难。于是,包大器打算借助校友的关系与邵逸夫取得联系。“当时我知道,跟我年龄相当而且私下关系不错的一位中兴学校校友、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童志行曾经给邵逸夫写过家谱。” 包大器与童志行取得联系,并说明事情的缘由。童志行也非常积极地与邵逸夫进行了洽谈,但事情的发展包大器有些意外,邵逸夫捐建不是去全款捐建,需要当地也有一部分资金,而当时的‘建设大学’没有任何资金,不能与争取到的邵逸夫基金配套进行建设,只能与之失之交臂,不过聊城却也引起了邵逸夫基金的关注。不久,邵逸夫基金会将两笔教育捐款捐赠给聊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