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月10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刊登中国驻俄大使李辉题为《拒绝正视历史,日本必将威胁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的署名文章。 | | 1月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对驻联合国国际主流媒体发表谈话。 |
|
本报国际观察员 赵恩霆 最近,“伏地魔”这词儿很火,倒不是因为它的最初出处《哈利·波特》,而是因为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的一篇批驳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文章,文中他把日本军国主义苗头恰如其分地比作阴魂不散的“伏地魔”,而靖国神社就是其魂器之一。 刘大使的这篇题为《中英两国共同赢得战争》的文章,发表在1月1日的英国《每日电讯报》。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2月30日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率先在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开始,已有32位中国驻外大使发文批驳安倍政府错误言行,这还不包括召开记者会、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等,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十分鲜见。 现在看来,中国外交官密集发声,说明中国在对日外交策略上已经发生变化,即从以往的单向批驳转变为多点发力,以此在国际舆论阵地揭露日本丑恶嘴脸,同时为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伸张正义。 如何在国际上表达中国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这次大使们“组团出击”显然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从这次中国大使们选择发文的媒体来看,都是《每日电讯报》、美国《华盛顿邮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这样的历史悠久、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权威媒体。事实证明,大使们集体发声已在全球产生了最大的传播效率,在本轮的中日国际舆论较量中抢得先手。随着公共外交愈显重要,在有影响力的外媒上发表文章,将成为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重要模式。 刘晓明大使无疑是这次大使们“组团出击”的明星人物,不仅是因为其发声早,更因为他“接地气”的语言使外国读者更加信服。比如刘晓明有关“日本军国主义是伏地魔”的比喻,显然可以让身在“哈利·波特”故乡的英国民众更加容易理解。另外,1月8日晚,刘晓明与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同时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节目访谈时,再次“接地气”地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重蹈覆辙——来批评日本、警示世人。 同样地,针对美国民众,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强调了安倍在挑战经过无数美国士兵浴血奋战得之不易的二战后秩序,以及安倍的行为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驻俄大使李辉面对俄罗斯民众,特意提到了俄罗斯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斯大林格勒》,以及日本同样是与俄罗斯有领土争端的邻国的事实。这几位大使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所在国人民听得进、容易懂的语言,显然并非“巧合”,而是因为有的放矢的“接地气”语言更能引起各国民众的共鸣与认同。 中国驻外使节如此密集高调地在一个时间段内,使用异乎寻常的生动语言,就相关国家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发表言辞犀利的声音,已经使安倍政府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境地。这不,日本时事通讯社10日报道称,安倍晋三已经给外务省下令,要求日本驻外使馆反驳中国的主张,要积极地将自己参拜的真意“宣誓不战”向外宣传。 若真“宣誓不战”,为何要到供奉甲级战犯、宣扬军国主义的靖国神社去宣誓?安倍政府的一意孤行现在还看不到中止的迹象,中日关系紧张有长期化的趋势,未来中国需要最大范围地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让外界更多地听到并听进去中国的声音,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掌握话语权。不管是中国人民还是国际社会,都不愿看到中日对抗升级,如何有理有节地批驳安倍政府的错误言行,让全亚洲乃至国际社会对其提高警惕,这次中国驻外使节的“组团对日斗争”开了个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