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钩沉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从古至今,无数人对王羲之心慕手追,成为其书法的忠实、铁杆“粉丝”,而这些追随仰慕者之中,更不乏历代帝王将相,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传说,他将《兰亭序》真迹密藏,死后殉葬于昭陵,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增加了人们对《兰亭序》的神秘感。而据史载,唐太宗收藏御内的书法作品有2290件,其中以王羲之的书迹最多。他不仅广泛收罗王羲之书法,还将褚遂良“召入侍书”,整理、鉴别右军书法,并让初唐书法名家和臣民百姓学习王羲之书法,使王羲之书法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有力提升了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王献之的喜爱超过王献之,而梁武帝改变了这一状况。据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记载,“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子敬、元常、逸少分别为王献之、钟繇、王羲之字),客观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王献之书法之盛。但书法成就很高的梁武帝却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梁武帝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他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舆论遂开始倾向王羲之的书法。 不仅如此,唐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也十分留意翰墨,购募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成为《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而他之后的宋高宗整理收集因战乱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学《兰亭序》,赠之与朝中大臣,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而且也是以王羲之及《兰亭序》为中心的。宋代皇帝对王羲之非常重视,以至出现了士大夫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现象。到了清朝,康熙帝更因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并在兰亭勒石立碑,所临《兰亭序》全文,不失右军之意,20个“之”字也写得各不相同,没有反复临写《兰亭序》的功夫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可以说,王羲之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和社会领导阶层的推崇,吸引了无数人对其仰慕研习,也稳固了其“书圣”的地位。 ▲王羲之《远宦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