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养老,社区大有可为 |
代表、委员热议社区养老机构短缺问题 | |
-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市民声音 “养老问题是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实我更喜欢家庭养老,可以享受到亲情,但孩子们没时间照顾我,只能到老年公寓里生活。”在薛口社区老年公寓住了一个星期的郭大爷说,公寓养老是一种趋势,老人在一起有伴,也很有乐趣。但有的老人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这种养老模式显得儿女不孝顺。 嘉祥县的郭大爷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退休金,完全可以支付他在公寓里的生活费,书、词典、象棋,搬到老年公寓时,他的这些“家当”都拿着。“像我们这样的退休职工,到老了有退休金,不用担心养老问题,但是还有农村里的老年人,如果孩子家庭不富裕,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郭大爷说,如果自己社区里有这样的老年公寓,孩子们经常过来,是很好的方式,这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等方面都承担起养老的责任,社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让老年人老年有养,老有所乐。 本报记者 范少伟
独居老人李寿怀 想和人多聊聊天 78岁的李寿怀住在太白小区,一辈子无儿无女,现在一个人独居。 对于李寿怀来说,每月几百元钱的退休金,最大的花销就是看病,相比之下,吃饭花的钱就很少了。 “老了,吃饭咱能花几个钱,我不需要钱。”聊天时,李寿怀兴致很高,跟记者聊年轻时的工作、聊终身未娶的原因、聊家在外地很久未见的外甥……“一个人不好过,就是想找人聊聊天。”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李寿怀说,退休在家后,他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冷清起来,患了腿疾不能行走后,自己的生活范围就局限于几十平米的家。“每周都有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来家里,洗衣做饭我都能自己干,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服务员和我多聊聊天。”李寿怀说,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关爱,更需要的是“精神赡养”。 本报记者 孔令茹
社区有老年公寓 就能常见到孩子 “两个孩子都上班,没时间照顾我,在这里住了半年多了,挺好的。”12日,76岁的徐健庭正在薛口老年公寓房间里看电视。如果鲁抗家园社区有养老机构,徐健庭老人会更高兴。因为子女在社区里居住,能经常见到他们。但是,像徐健庭老人那样,很多老人所在的社区没有养老机构,他们的饮食起居或精神方面都需要关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很遗憾,很多小区并没有建立类似于‘托老所’这种的社区养老机构,国家应该出台规定,强制成规模的小区建立这种社区养老机构。”马启兰对此显得非常焦急。 马启兰表示,现在很多子女在外地工作,老人独自留在原籍或者老家,如果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没有精力来照顾这些老人。如果放在老家,可能半年都见不到一次,照顾不到父母。如果父母在子女的小区买套房子,很多人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在这些小区当中有社区养老机构,白天老人在这些养老所受到照顾,晚上回子女家或者住在托老所,而子女每天都能看到父母,又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但现在来看,绝大多数小区没有建设托老所的计划。”马启兰说,按照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区必须建设幼儿园,所以托老所也可以借鉴这个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成规模小区建立社区托老所,引进社会力量资本进行经营。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孔庆民介绍,2013年,兖州区把福利中心交由兖州中医院直接经营管理,率先探索实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这种养老模式可以让老年人既不长期占用医院病床,又能满足老人对老年病漫长护理的需求。 “相比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公立机构养老,‘医养融合’为一体的养老模式确实有优越性。老人本身体弱多病,会不断出现健康问题,而医院各方面照料都会更专业,既可以让老人安度晚年,又可以保障他们健康的生活。”孔庆民说,目前福利中心已先后入住70多位老人,在这里的老人不仅可以享受日常体检、医生查房等待遇;遇有突发急症,楼下的医生也可在最短的时间赶到治疗,让养老服务更细致,让老人和家属更安心。“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护理、预防、治疗、康复的全面整合,也推动了中心由医养结合向医养的融合转变。 作为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中间,应该有一个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过渡地带,要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扶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扶持政策。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数将达到1万人,现在据我了解,全市目前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不足200人,以后包括社区养老在内的服务机构都离不开这些专业的社会人才,但是目前的人数不容乐观。”孙新今年的提案就是《关于加强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孙新告诉记者,济宁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宣传不足,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人数较少,全市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更是不足200人。另外,还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设置的岗位不多、薪酬较低,资金投入不足、社工组织缺乏有效扶持等。 “应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在条件较好的社区,每年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经费,用于社区养老、贫困人员救助等。培育发展社工组织,每年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经费。” 孙新表示,应鼓励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将专业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参照事业单位相应岗位标准解决薪酬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五险一金”。
社工缺口大需要扶持发展 政协委员、济宁市招商局综合计划科科长 孙新 医养结合需要政策、资金支持 人大代表、兖州中医院院长 孔庆民 社区建“托老所”应有明文规定 政协委员、济宁市农工党副主委 马启兰 本报记者 晋森 李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