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16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来自各地的11位旁听群众代表和委员们一起步入会场。继去年首次邀请群众旁听后,省政协今年延续了这个特色。 邀请群众代表旁听政协会议,拉近了普通群众与政协委员之间的距离,也给民声通达两会开辟了新的渠道。这种方式对于增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促进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以及加强群众对政协工作的监督,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委员的产生采取协商邀请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各级政协委员多是在各界别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其中不乏企业家和文体明星等,我省政协也集中了很多领域的精英人物。加强与普通群众的联系,委员们能更好地履职,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政协职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群众心声的倾听。去年6月,全国政协机关专门召开会议,要求把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认真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省政协会议邀请普通群众旁听,正是这样一种积极举措。 普通群众走进政协的会场,也有利于增强政治透明度,促进民主参与的意识。这次参与旁听的群众代表就普遍表示,通过了解政协会议的运作形式等,对政治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加上很多群众通过自己向两会传递期待,也促进了参与意识的增强。另外,每年的政协会议,都会有不少委员做出精彩的提案,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其中就有很多涉及到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而参与旁听的群众,其实就是大家身边的普通人,通过这样一个纽带,参与政治生活的门槛在无形中降低了,带动更多的人为我省发展献计献策。 另外,旁听代表的存在,对委员们以及政协工作而言也是监督的力量。通常而言,两会的秩序要求是很严格的,会场也是相对封闭的,有普通群众参与旁听,就意味着多了一分监督。会风是不是朴素节俭,委员们是否认真履职,坐在旁听席上的群众代表一目了然。而群众代表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如希望旁听小组讨论等,则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与其他群众的交流等方式广为人知,也督促会议组织者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 普通群众走进政协会场,是个好的开始,联系群众不仅仅局限于两会会期之内。从群众代表征集到的意见来看,人们希望作为各领域精英人物的政协委员,能够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更关心普通群众的生活,更多地把百姓心声带到会场上。相比邀请群众代表旁听,建立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常态化机制,或许能够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