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齐鲁晚报组织我们小记者一起去制作陶艺。到了现场,我看到展台上摆放着不同造型的陶艺作品,有笔筒、茶壶、茶碗、花瓶等等。这里真的是创意的天地,我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颖,独特,一堆堆造型,一片片色彩都传递着与众不同的力量,似乎在说:“用心去触摸它们吧!” 上课了,讲课的是一位男老师,他教我们做笔筒。只见他拿起一块泥,像变魔术似的,泥很快在他手中和机器地转动中成了一个造型别致的笔筒,我们看得啧啧称赞。怎样捏塑,怎样改变盆口的形状,怎样做装饰,老师又一一做了讲解。 轮到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我穿上工作服后,按老师的要求先取出一团与拳头差不多大小的陶泥,捏成碗的形状,把碗壁捏成与小拇指那么厚,把碗口压平,“先把泥在扒皮机推得很薄,好吗?”我听了立即动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起来。在机器的转动声中,泥没摊薄,手倒脏了,黑乎乎的,心想:看花容易绣花难啊。等到我把泥摊薄了,都已经十分钟了。老师又说:“现在把边上的泥用刀子修正好。”我本来还想把它放手上揉呢!这时老师过来帮我修改:“你看,身子还可以,就是底部太厚了,反过来像顶帽子。”他边说边把我的“底”修理薄了。接下来只能放桌子上雕刻了,真像一个个小机器人,又像巧克力糖。最后我把小长方体剔去一条条“泥面条”,一圈圈围在底座上,一共围了六层,为了好看些,我还搓了十八粒“小汤圆”粘在最上面,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精致的小笔筒。 我抬起头,只见许多小记者埋头苦做,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还在沉思,偶尔修改一下;有的不停地修饰着,似乎一点也没有放下的意思;还有的正在检查,脸上的表情十分紧张。做出的笔筒五花八门,有的像一团烂泥,有的像盘子,还有的居然像保龄球。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现在的成果只是完成了做陶瓷的第一步,它还得晒上一个星期,再用1000多度的火烤8个小时才能成为真正的陶瓷。这真是一次有趣的陶艺DIY,让我感到既新奇又好玩。 (指导老师:姬军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