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孔雨童
李伟涛一看就是那种踏实的人,脸上经常挂着温和的笑容。十多年以前,他在船上做海员,四处看世界。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腿和眼睛都不好,他卖了幸福的大房子,搬到母亲身边住。他现在是《齐鲁晚报》的发行员,“这么多年几乎没接到投诉”这是他觉得最自豪的事。 除了大海,还是大海 在来《齐鲁晚报》之前,李伟涛一直在跟大海打交道。 “东南亚,日韩,一走就是一年。”李伟涛说,那些日子让他真正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朝鲜,走上他们船的人一般都会要点东西。在日本,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普通人的素质。1992年的时候,一次他在路上丢了钱包,10分钟后返回来,钱包还在原地躺着,人们走来走去,没有人拿走。 更多的时候,李伟涛和船上的人一样,很是寂寞。“外面除了海,还是海,一个月,几个月,全是海。”李伟涛说自己这个地道的烟台人从小喜欢大海,但是在外面跑船的日子,他看海看到“要吐”。每每一到岸上,一群海员就像“被放出来的”,即使是那些陌生的街巷,也会漫无目的地去走。 外面世界的新鲜和海上生活的枯燥,李伟涛这样生活了十多年。 2007年,李伟涛终于下定决心走下船。那时候,许多像他所在的七八千吨的大船安全管理都不行。“很多人以前是开小渔船的,觉得小船都不用避风,大船更不用了。”有一次,李伟涛差点遇到危险。安全起见,跟妻子商量后,他决定回烟台找工作。那一年,他进入了《齐鲁晚报》 对读者的意义 2010年10月,《齐鲁晚报》在烟台推出改版后的《今日烟台》。李伟涛来到白石站,干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订报箱。“站上姑娘多,我一个男人当然得我上。”那年的12——1月,李伟涛每天从早8点到晚7点,钉了500多个报箱。但这次钉报箱,也让李伟涛受了伤,打钉子的时候,一个铁碎屑跑到他眼睛里。从那以后,只要一揉眼睛,晚上就会流泪。 从海员转行,但是李伟涛一直说“干一行,爱一行”,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然后让他送的报纸成为那一片居民报箱里的第一份报纸。“我基本没有接到过投诉电话。”这成为他骄傲的事。 有一天,李伟涛接到了第一个投诉电话,说是报纸没送。他前前后后跑了两趟,把这件事落实了:原来是小区里有一位神智不太正常的老人撬开了塑料报箱,把报纸拿走了。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征求了客户的意见后,李伟涛从站上找了80多个铁皮报箱,又自己去市场买了80多把铜锁,然后一一为读者换上了。 李伟涛说,有很多中老年人每天都喜欢早上读报,夏天的时候,经常在他早早骑着报车走到读者楼下时,有的老人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对于那些喜欢读报纸的人来说是真的有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