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我出差的那些年,北京是最常去的城市。因为当时烟台的火车只有三四班,到北京、上海、济南、青岛。到北方出差,如东北、内蒙、西北,除大连渡海外,陆路旅行都要通过北京中转。而那时火车票难买,正常的订票总要三五天时间,于是出差两个月,至少十天住在北京。在北京的时间,笔者就在四九城转。坐公交、坐地铁,溜大街穿胡同。对北京的感觉很立体与深刻。就把我对于北京的印象分几段给大家讲述。 初到北京印象是在1991年的春季,我与一位老同志到北京出差,火车一过丰台,就知道离北京不远了。趴在车窗上看,一切都感到新鲜。记得入京不久就看到一个几层的立交桥,在火车上方弯曲成很美的曲线,每一层都有汽车在跑。同车的北京人自豪的说,这桥有几层,是亚洲还是世界第几大立交桥。听着我们的惊叹,又冲我们撇撇嘴:“就你们要上去,转晕了也下不来!”到了北京站,一出站口,一群人围上招呼,有出租,有旅馆。当时在烟台还不兴这个,叫人招架不了。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直奔公交站点,到了公交站点抬头一看,乖乖,几十个站牌,几百路车!打听、查对,好容易坐上了一辆去办事地点,到了位于朝内大街的单位,已经天黑了。从两点一直折腾到六点多,只得在附近住下,这是一个老北京大杂院改的旅馆,前后三进院子,院子中间已盖满平房,每房四张床,每床每日8元,位置上处在北京二环以里正东方向的朝阳门。以后直到1997年,这里成为我住北京的基地,每次路过北京,均住此地。 初识北京,首先感到是大。当时的烟台市骑自行车可一小时东西贯穿。而在北京,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公交车尚未跑过半个二环(当然有堵车的问题)。相对于烟台,北京大的惊人,当地上班的人常有倒两趟公交,超过两小时上班时间的。这里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前门、故宫、展览馆等等。现代建筑也显得很高大。这种高大与上海外滩的摩天大楼感觉不一样,有一种威严。因为新的建筑往往是部委的办公大楼。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国字号的办公机构。离我住的旅馆不远就是外交部。像税务总局,供销总社等等部委机关,常在不经意间路过的胡同里看到。 其次是人多,当时北京的人口及流动人群已超过一千万。走在街上尤其是上下班时间,人们把所有的大街小巷、车站都塞满。听他们的口音,天南海北都有。看他们的打扮,五湖四海俱全。间或几个金发碧眼的洋妞,或浑身只有牙齿是白的黑人小伙。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大街上自行车不多,当时的烟台,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北京人们主要是乘公交地铁。但印象深刻的是满街的面的。就是那种微型面包车,漆成黄色的出租车。到处滥窜,速度很快,在大街上十辆车里能有五辆面的。地铁是我从未见过的,当时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环线。地铁票价五角,而当时的公交票价才一角。但地铁票可报销,没事的时候,我经常买上一张车票,在地铁上过一个下午。 北京的商业很发达,如西单、东单、王府井,满大街都是商店。各种高中低档的商品应有尽有。找老字号可以到前门附近的大栅栏。我感兴趣的是满街的小饭店,每家饭店的口味都不错,当时的一个宫保鸡丁8元,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烟台很少下馆子,但出差不亏嘴,在北京花个十元就能吃到相当不错的饭菜。当然也有高消费的场合,业务单位的人与我路过王府饭店时,告诉我,这里一杯茶就要三十元,一顿饭最少要花四五百。 文/曹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