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枣说 徐剑锋 2月8日,薛城2014年“春风行动”招聘会在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广场举行,现场挤满了前来求职问岗的人群。记者了解到,招工难、就业难一直是当地一大结构性矛盾,这次招聘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少企业招工年龄范围大致为18岁至40岁,有些甚至放宽到55岁;待遇上,各企业开出的月工资大多在2500元至3500元左右,近六成企业打出了缴纳“五险一金”的诱人橄榄枝。(《齐鲁晚报》2月10日报道) 春节过后,“缺工”如期而至,又成为一些企业的难隐之痛。尽管采取了加工资、增福利、给保障等措施,但见效却并不明显,且呈愈演愈烈之势。面对求职者出奇地“淡定”,我们要冷静分析的是,“缺工”的症结究竟在哪?是企业自身缺乏吸引力,或是求职者择业观发生了变化,还是就业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差别缩小,当下求职者的就业机会增多、择业余地增大,再加上新生代们文化程度变高、民主意识变强,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对口”,更追求企业福利待遇和人本管理的提升,选择就业已由“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对一些劳动密集型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来讲,“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仍然指望使用廉价劳力已不现实,再加上工作劳动强度大、人文环境差、行业口碑不佳,要想招到人乃至留住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破解用工荒,最现实的办法是提高待遇。以“薪”招人是一个方面,用“心”留人则更为重要,并且贵在平时,而不是“招工难”时才“临时抱佛脚”。由此而言,企业经营业主必须切实转变用工观念,既要有效提升好薪酬待遇,也要务实落实好待遇,给予员工更多的职业尊严、发展机会和人文关怀,在“为富要仁”中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 提高待遇虽说可行,但需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作后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低端企业缺乏“话语权”,“保生存”已是举步维艰,再要“挤”出微利来应对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既是力不从心,也非长久之计。归根结底,企业只有紧跟产业发展方向并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才有实力改善用工待遇,让员工们更多地分享到发展成果。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既是破解“缺工难”的重要出路,也是做强主业、做大企业的重要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广大企业尤应转变发展观念,尽快把思路和眼光从“人力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本”、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上来,以科技创新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设备更新来化解廉价劳力依赖。如此做到位了,既能最大限度引领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更能人尽其才盘活资源、增强企业凝聚力,又何须为“用工荒”而发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