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助流浪者,竟频频炒老板鱿鱼 |
烟台市救助站帮流浪者就业遇尴尬,不少人因怕苦怕累辞职离开 | |
-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2月20日讯(记者 金夏瑞) 为了让原本靠拾荒为生,后被救助站收留的老郑能有份稳定收入,早日挣钱返乡。前段时间,救助站几名工作人员帮老郑找到了一份在养牛场打杂的工作,还为他谈好了时间与工钱。可是好景不长,近日,老郑却辞掉了工作又回到了救助站。 很多人都对老郑的行为充满疑惑:好不容易能挣点钱,眼看着就要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了,老郑为什么还要辞掉工作,再次返回救助站呢? 18日下午,记者在烟台市救助管理站见到了这位“老郑”。50岁的老郑个子不高,身材偏瘦,说起话来却是干脆利落。老郑在养牛场一共干了6天,挣了200元。之所以辞工回来,老郑坦言:“最大的原因就是工作时间点不固定。” 老郑告诉记者,在养牛场干活时间点很零碎,凌晨4点到7点,上午9点到11点,中午12点到下午1点,下午4点到6点,晚上7点到9点。每天干一会休息一会,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他实在受不了。 除了工作时间不固定,老郑还说,在养牛场避免不了要干些粗重活,他的左臂前些年受过伤,干起活来有些吃力,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不干了。 事实上,在接受救助站救助以前,老郑曾干过不少零活,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也当过装修工。去年,他跟几名同乡来到烟台某工地打工,眼瞅着到了结款的日子,工头却消失了。“少说也有4000元。”老郑盘算着。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救助站帮忙介绍、安排工作的人,老郑不是第一个,他也不是第一个辞工离开的人。 养牛场的梁老板告诉记者:“(救助站)先后送到我这里的几个人,干的最长一个不超过半个月,他们辞职的原因多种多种,很多是因为吃不了苦。”梁老板认为,求助者纷纷“闪辞”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特点有极大的关系,吃不了苦是最主要的。 老郑挠着头告诉记者,离开养牛场是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干的活挺累人。 本报记者 金夏瑞 摄 延伸阅读 要实现稳定就业,求助者心态转变是关键 “来到救助站寻求救助的人大部分在生活习惯上存在问题,他们对自身的定位有一定误区。不可否认,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吃苦,才来到救助站的。如果这种心态不改,即便找到工作,也很难坚持下来。”救助站副站长邵卓晨告诉记者。 面对多次提供了就业机会,求助者却并不珍惜的情况,救助站也表示理解。一方面,多数来到救助站的人并不具备竞争能力。到了需要救助的地步,必定是长期或暂时失去生存能力。这种情况下许多正常的工作他们也无法胜任。 用人单位不是慈善机构,他们到救助站招人图的不是做好事。有的工作的确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人选,一些工资较低、对劳动者自身技术水平没有要求的岗位大多无人问津,因而用人单位愿意来救助站招人。 “只要转变心态,找到合适的工作,过上常人的生活不是问题。”某企业经理说。 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救助新形式 救助站原本是为流浪乞讨者提供暂时的避难所,解一时之急,对进站寻求救助的人员进行询问登记,对进站前有身体疾病的先行送医,能护送返乡的将其送回家乡,找不到家的送到到社会福利机构安置。所以,为流浪人员提供工作机会并不在救助站的职责范围内。 “一部分找不到家,又不意离开救助站的人,我们希望他能有个长期的谋生之计。”救助站副站长邵卓晨说道,出于好意,帮一部分人安排了就业的机会。 救助行为应当遵循当事人的意志,当救助站面对有的健康适龄又不愿意返乡的流浪者,一味让他们住在救助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帮助这个群体寻找一份真正可以谋生的职业,这种救助新形式便应运而生。 邵卓晨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愿意来救助站招人,来站里招人的公司对求助人员都有一定的了解,目前有两家公司来招聘过。我们也定期走访了解这些公司,在确保受助者身体、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下一步也在考虑与用工方签订协议,争取能早日将这件事推上轨道。” 本报记者 金夏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