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核心问题是什么 |
人大代表热议新型城镇化 |
| |
-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术平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中心城区和区(市)城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生态枣庄建设、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两会期间,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引起了诸多人大代表的热议。 人大代表吕济禹: “新型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 “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是支撑,单纯让农民工进城,而缺乏这方面的支撑,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80后”人大代表吕济禹认为,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该把传统产业做新,新兴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做强。 吕济禹表示,城镇化就是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文化娱乐、教育资源优化、医疗合作等方面的支撑,这些要素都需要积蓄,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在民生保障上,需要吸引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 他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是灵魂,而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千城一面,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非常可惜,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培植自身文化产业,保持自身风格特色。“把历史沉淀下来遗留的精华保存下来,发扬光大而不能丢失。”“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管理是导向,三分建,七分管。如果只是一味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方面的管理包括政府管理梯队、社会层次、城镇建设包括市政、园林、绿化、亮化等等多方面的管理。” 人大代表杨秀芳: “需插上智力和资金双翼” “新型城镇化不是在农村盖一处社区那么简单,不仅仅是让老百姓从农房住进楼房,它就好像在建一座城市一样,但对于我们基层乡镇来说,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就像小牛拉大车。”人大代表杨秀芳说,新型城镇化建设给老百姓带来了切切实实地利好,但对于基层乡镇来说,资金缺乏和智力支持的缺乏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杨秀芳说,在今年政府报告中,市长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住枣庄的发展印记”,还有一些政策性措施,对此,她感到特别亲切,也很有信心,但同时,也清楚地看到,目前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在城镇规划、设计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持,如果插上了这两扇翅膀,城镇化建设道路就能大踏步开来。 人大代表王建军: “解决资金是关键” “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城乡的统筹,包括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等等一系列的支持,最终目的是达到城乡一体,消除二元差别,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80后”人大代表王建军在谈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时直言。 他认为,新型城镇化需要相当大的一笔资金的投入,但是如果只是政府单纯的投入而没有收益是难以为继的,进展会很慢。如果政府先期投入资金,投入资金后有一定的收益,这样循环的使用资金,这种方式才能快速的实现城镇化。比如土地的挂钩置换,新的社区占地比原来的社区占用地少,这就涉及到农民从平房到楼房的转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探索这种方式,甚至有的村自己也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土地的问题,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问题。“如何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但是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在他看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扩大资金来源,解决资金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