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3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王氏世谱全册。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 | 王渔洋故居全景。 本报记者 姜文洁 翻拍 | | 王氏家族的春联都是代代传下来的,并由家族的人来写。 本报记者 姜文洁 摄 | | 李梅训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
|
|
本报深度记者 马云云 本报《今日淄博》记者 王欣 实习生 崔菲菲 高晴
“望我族人,恪守家训,为弘扬新城王氏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数百名新城王氏家族成员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 短信是以山东新城王氏宗亲联谊会的名义发的。这个2011年10月成立的组织,正在想方设法让家族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为传承门风家训作出更大的努力。 王克明是新城王氏第二十世孙,也是宗亲联谊会会长,他回忆,当初之所以要成立联谊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年来不少新城王氏家族的后裔前来寻根问祖,“有来自云南、贵州、山西的,还有的来自海外,他们寻根问祖的愿望很强烈。” 联谊会成立后,建立了山东新城王氏网站,网站开通以来,已经有省内及深圳、南京、甘肃、贵州、台湾等地的王氏后裔通过网站寻根问祖、咨询辈分、联系第九次续谱、族事活动等。 全国各地的族人更是千里迢迢来新城寻根溯源,瞻仰新城王氏历史文物古迹。就在几天前,还有5名来自邹平的王姓人士找到王克明,“他们认为祖先是从新城搬出去的,但我们的族谱很严,要仔细考证。” 王克明说:“寻根问祖成功的,自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庆幸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血脉渊源;不成功的,则是因为王氏族人徙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导致家谱失续。特别是清朝末年至解放前,社会动荡,造成有些族人的族谱失续。” 而人们之所以不远千里来认祖归宗,就是想恪守家训祖制,传承优良门风。每每看到那些寻根无果者的遗憾表情,王克明的心里就很难过,期盼他们能找到家族的精神归宿。 宗亲联谊会的成立,让新城王氏家族的许多传统活动又重新被提上日程。 去年10月,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氏后人肃立在忠勤祠前,向先祖深深鞠躬。为了这样的家族祭祀,这座祠堂曾经静静等待了60年。 历史上,新城王氏家族每年进行两次隆重的祭祖仪式,称为春秋二祭。这一传统延续了400多年。那时候,祭祖活动由德高望重的族人作为主祭人主持祭祖。 新城王氏家族的祭祖仪式和其他家族有所不同,主祭人宣读祭文后,要带领族人朗诵家训,参加祭祖的所有族人,每人都能从王家祠堂领取一份午饭——两个馍馍,一碗肉汤。 但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这样的祭祀就中止了。宗亲联谊会决定每年的清明节都要进行祭祖仪式,除了本地的新城王氏后人,各地也会派代表前来参加。 不过,现在的祭祖已经与古时大不相同,原来的三拜九叩变成了鞠躬和敬献花篮,主祭人宣读祭文来缅怀先人忠勤报国、廉洁勤政的光辉业绩,同时要朗诵家训,激励后人传承道义、读书的门风。 最近,宗亲联谊会常务理事会又作出了一个决定——筹备启动第九次续修世谱。 在新城王氏第16代王淇的家里,珍藏着王氏家族的世谱,这是1994年,也就是他65岁时,花费了两年时间修订的,之后在2008年进行过一次增补。 明万历三年,新城王氏家族第五代王之垣创修了第一版族谱,此后每30至50年修订一次,1994年的版本是王家世谱的第八次修订,距上次修订整整相隔了80年。 这些世谱每本约5厘米厚,整整有9本之多,在第一本世谱上,详细记录了家训、先祖为官时和皇帝来往的奏章等等。 “以前的世谱里都没有这些资料,是第八次修订新编进去的。”王淇是这次修订的带头人,为了获取足够的史料,他从族人的收藏和国家图书馆档案馆收集了大量资料,前后花了两年时间。 续谱绝对是王家的一件大事,在王淇家的客厅,至今还摆放着“新城王氏第八次续谱纪念”的瓷盘。 “通过续修世谱,增加族人凝聚力,继承发扬家族文化。”眼下,王克明已经着手为第九次续修世谱做准备,而今年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也要提上日程了。 值得一提的是,宗亲联谊会的会址设在新城镇一个名为“纱帽树街”的地方,对面则是王渔洋故居。 “纱帽树街”源于王家的一则传说,相传王氏二世祖王伍夫人,一天梦见有人在自家施粥的粥店门前大槐树上挂纱帽,解梦的人就说,树上有多少纱帽王家就能出多少官。果不其然,从第三代王麟开始,王家就开启了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辉煌历程,铸就了家族的传奇。
王家兴盛 重在修德尽职 “从来忠厚传家远,自古诗书继世长”,每年春节,行走在山东的大街小巷,这副春联总会不时出现在眼前。其实,修德立业,耕读传家,诗书科举,尽职尽责,就是山东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新城王氏家族的兴盛路径不外如是。 由读书科举而走上仕途是王氏家族的兴起路径。第三代王麟学习《毛诗》起家,十四岁考中贡生,使王氏家族由此成为书香门第。到第五代,王之垣制定了一套经典的科举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家族子弟的科举能力,仅第五、第六两代子弟中就有进士14人、举人2人、贡生(荫生)15人;获得官职者37人,其中正四品以上官员9人。钱谦益所谓“嘉靖以来,其门第最盛”,民间所谓“王半朝”即源于此。 家族兴盛,重在保持,“修德”“尽职”,不可或缺。 王氏家族始迁祖王贵质朴宽厚。第二代王伍家境日渐富足,家给有余之后常周济贫穷,乡人称之为“王菩萨”。其后人居官清正自守,居乡宽厚待人,阖家讲信修睦,保持勤俭作风。王渔洋给其子王启汸的《手镜》中强调“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遵“清慎勤”三字,“日用节俭,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须照管,令其无缺”等可为总结。 尽忠职守是王氏家族居官子弟的一贯作风,而使家族崛起成为地方名门望族的第四代重要人物王重光堪称典范:任工部主事,成功治理徐州地区的洪灾;任户部员外郎,榷税九江“不名一钱”;任云中佥事,不畏权贵,打击不法,为一批被诬陷死罪的士卒洗清冤屈;贬官贵州参议后,被改派采办大木的苦差,仍然不避艰险,亲自率队进入高山深谷寻找木材,砍伐北运,等采木任务完成,却积劳成疾,溘然离世。嘉靖皇帝赐祭丧,诏赠太仆卿,褒奖其“忠勤报国”。 可以说,王重光在每个职位上都做到了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直到王渔洋初任扬州推官时,其母也叮嘱“务尽职守、以嗣前烈”。这种思想至今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崛起路径 新城王氏从明初始祖王贵由青州迁徙到新城始至清代末年,时间跨度约数百年。 其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从明初至嘉靖中期,新城王氏始祖至第四代,是一个由匠户之家到科举世家崛起的过程。 二、从嘉靖中期到天启末年,新城王氏第五代、第六代为主体,是新城王氏的鼎盛时期。 三、从崇祯末年到清初顺治朝,新城王氏第七代为主体,历经明清鼎革,新城王氏先后遭到了五次大的兵火洗劫。 四、清初顺、康年间,新城王氏第八、第九代为主体。此时王氏家族重振科举,以王渔洋、王士禄兄弟为代表的家族文化风靡天下,新城王氏经历了一个家族中兴时代。 五、从乾隆初至清末,新城王氏第十至第十四代为主体。以康熙末年王渔洋罢官去世为标志,新城王氏开始衰落,但其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失却一个绅衿家族的地位。 “一代诗宗”王渔洋 作为清初杰出诗人,新城王氏家族第八代王渔洋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顺治七年,渔洋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次年乡试中举,顺治十二年,年仅22岁的王渔洋参加会试,结果中第。 顺治十五年,王渔洋参加殿试,次年出任扬州推官,之后历任少詹事、侍郎等职,官至刑部尚书。 康熙一朝,王渔洋的诗名闻大江南北,蔚为“一代诗宗”,王渔洋独创神韵论,领袖文坛,天下诗人莫不尊他为泰山北斗,并以此得到康熙帝的青睐。 王渔洋因牵涉宫廷权力之争,于康熙四十三年,从刑部尚书任上被罢官。 重视与望族联姻 作为强化与扩大宗族组织的有力手段,婚姻被视为一种仅次于血缘关系的亲缘关系,而被新城王氏高度重视。 新城王氏的主要奠基人王之垣在湖广巡抚任上,迎合首辅张居正杖杀影响极大的泰州学派名士何心隐,在日后的倒张狂潮中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政治麻烦。在这关键时刻,新城王氏姻亲网络中的成员冯琦公开为之张目,并去信表示了对他的支持,让新城王氏最终摆脱这次政治危机。 数十年后,王渔洋以诗名世,冯琦从孙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在康熙面前对其力荐。渔洋最终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并由此官运亨通。 渔洋去世后,新城王氏虽然走向了没落,但是长时间仍能保持地方绅衿的地位,清代中叶甚至仍有左右地方官命运的政治能量,正与新城王氏这一时段内姻亲家族如惠民李之芳家族、长山袁守侗家族、历城朱宏祚家族的显赫地位密切相关,如渔洋孙女婿袁守侗曾为军机重臣,深得乾隆帝宠信。这几个家族中精英人物在政治上的精彩表现,为整个婚姻网络政治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何成博士论文《新城王氏:对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的个案研究》 晒晒“传家宝” 聊聊“家风” 一件物品,或许它并不精美;一门技艺,或许已不再风光。但它是一件“传家宝”,是祖辈父辈的留念,是家风古训的流传,是古老技艺的继承。节俭、谦恭、不贪图富贵……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长的法宝。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晚报网邀您晒晒您家的“老物件”、“老手艺”,讲讲传家宝的故事,聊聊您的优良家风。 稿件字数不限,可长可短,需配有图片。来稿请发邮箱至qlwbgw@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