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磐德一起走过他的2013年 谈起2013年,王磐德用这样几个关键词:“十艺节”、“忙”、“成长”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忙着为十艺节做服务工作,忙着为十艺节期间的美术展览创作作品······而忙碌之余,却让他觉得年轻了,干劲十足中又成长了不少。 看那般精彩,却有多少付出
2013年对于很多山东艺术家来说意义重大,十艺节在山东举办使得他们都忙碌起来,而王磐德应该是其中最忙的一位,因为当大多数艺术家在潜心准备展览作品时,他却在负责十艺节期间诸多展览活动的策划、征稿、布展等组织筹备工作。 从2012年9月进驻十艺节组委会担任美术处副处长,一直到2013年11月底,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十艺节的筹备、组织工作上。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首次将美术五大门类全部纳入,极大提高了美术创作在艺术节中的地位,王磐德接到这项任务后,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他义无反顾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整个十艺节前后,他一直忙于与文化部及全国各地的文化厅(局)、美协、画院、高校联系,与重点作者约稿,为历年获奖画家建档,出版十艺节画册等,这些工作虽繁琐却又十分重要,为了让更多优秀画家参与到十艺节的美术活动中来,王磐德和其他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最后竟劳累过度住进医院。辛勤的付出总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十艺节中的各项美术展览活动得到多方赞誉,特别是十艺节全国美展中,山东的美术作品入选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6%,这让身为组织者之一的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幅幅大作,道不尽艰辛无数
虽然行政事务性工作占据了王磐德大量时间,可他并没有忘记作为画家的职责。这一年,他创作的三幅作品《寒夜星火——1921·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磐德、周群合作220cmx360cm)、《崂山的传说》(120cmx240cm)以及《九月的乡村》(200cmx142cm),分别入选了“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美丽的传说——山东省民间文学中国画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山东预选作品展(获铜奖)、齐鲁画风——山东中国画大展。 特别是《寒夜星火——1921·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幅作品,王磐德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过程。为了更为严谨的表现那个时代的人物特点,他多次到党史馆考察,仔细研究山东近代史,最终将画面定格在王尽美、邓恩铭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每周六为包括工人、教师、学生、手工业者在内的各行各业进步人士传播马克思学说这一场景。2013年春节前,王磐德和周群开始着手创作大稿,为了安心作画,他俩在南部山区一间没有暖气的大画室,冒着室内滴水成冰的严寒,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幅凝聚着他们心血和深情的、具有厚重写实感的史诗巨作。画面上十六个人物或立,或坐,或侧目思考,或仔细阅读,却都目光坚定,倾听着马克思主义的呼唤,画面中的煤油灯、手提箱,以及人物身上的长袍、眼镜、帽子极具时代特色,瞬间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革命岁月。全篇以纯墨色渲染,唯有那盏明灯发出明亮的光,照亮革命前进的征程。
民族风情,点燃创作激情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结束回到山东画院后的采风活动,让王磐德疲惫的身心暂时得到放松。去年初的台湾之行虽因他忙于十艺节的各项组织筹备工作未能成行,但之前去过两次台湾,积累了大量台湾采风时画的素描、速写稿,使他创作起来得心应手,精心创作了八幅台湾风土人情的作品参加“两岸同心·海峡两岸画家宝岛台湾写生作品展”。作品《阿里山茶园》中,一群采茶女,头戴斗笠、围巾,背着大大的竹篓穿梭于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观此画,犹如清风拂面,当我们沉浸于画面营造的台湾茶乡风情时,耳边仿佛响起“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的悠扬曲调······ 而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的九天采风之行,更是让王磐德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少数民族风情,这与他之前善于北方农村题材作品完全不同,这里的人们大都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这让王磐德尝试改变,他拿出纸笔,一个调音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纯墨色渲染出纹饰繁复的民族服饰,头发却是新潮的“莫西干”发型,身前的音响设备定是开着的,看那少年全神贯注,心像是在随着音乐舞动。王磐德说,自己之前去的最多的是沂蒙山区,金灿灿的柿子、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被岁月皴枯的脸庞都是他多年写生过程中积累在心头的。而这次云南之行,却让他看到和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掩映在深山中古朴的村寨、喜欢佩戴繁多饰品的姑娘、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他徜徉于此,感受着这般热情与活力,寄希望于在新的一年中,能将这些采风归来的所见所感完整的表达于纸端,为自己今后的创作再添些许新鲜元素。 (刘莹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