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 海盐朱希祖身兼历史学家和藏书家,他早年师从章太炎,是为“章门五王”之一,而其一生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述丰赡…… 去年年末的一件开心事是继阅读了顾颉刚、邓之诚的日记后,又阅读了《朱希祖日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 海盐朱希祖身兼历史学家和藏书家,他早年师从章太炎,是为“章门五王”之一,而其一生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述丰赡,他在国语运动、提倡白话文、倡导新文化、建构史学教育体系、建立学术团体、历史档案整理、历史遗迹调查及史馆修史、南明史研究等许多方面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在其日记中有呈现。正如整理者所称:他的日记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史料。 《朱希祖日记》还附录有朱希祖两位女公子朱倩和朱倓的日记,又如整理者所说:这些资料正好补朱希祖日记之缺。笔者此前只知道朱家的公子朱偰先生,其从北大毕业后又读书于德国柏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著有《日本侵略满蒙之研究》、《中国财政问题》、《金陵古迹图考》、《元大都宫殿图考》等,显然是继承了父业并有所光大,以上这些著作近年来再版了许多,特别是南京史地方面的论著。 去年春夏,笔者带小女由杭赴宁旅游,初衷却是为了目见和体验几位前辈弃世时的场景——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女士(“文革”前在灵谷寺跳塔,陈寅恪先生闻之撰有《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历史学家钱海岳(“文革”中由明孝陵跃身而下)以及朱偰(“文革”中弃世于南京图书馆前)。朱偰先生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以及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文管会副主任、省图委员会副主任等,还主持出版了关于江浙海塘建筑史、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以及郑和、郑成功、玄奘等的资料,1956年他为保护明城墙上书,结果于翌年居然成为右派分子。《朱希祖日记》没有收入他的日记,估计是没有保存下来,或者其时已不是书写日记的时代了。 读了朱希祖女儿朱倩和朱倓的日记,不料竟也是为之痛心不已。朱希祖长女朱倩的日记,仅是1917年10月25日至12月22日的日记,其时她年仅16岁,不料翌年竟病逝不起,这位“文以郦、杨为法,诗以颜、谢为宗”的女孩,当年因患肺病而夭折,说来也是朱家的一桩隐痛以及彼时世家女子的劫数了。 朱倩,字孟婜,号闰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七年(1918)逝世。朱偰在《回忆录》(未刊)中曾写道:“我的家庭里发生一件不幸的事故,我的大姊因患肺结核到了第三期,不治逝世。她死的时候才十六岁,引起了一家人的极大悲哀。她从小有‘女神童’之目,七岁就能背诵《长恨歌》,十岁就能作古文。父亲对她加意培养,亲自教读,一心一意想把她教成一个班昭、李清照一样的女学者或女诗人。可是她从小用功过度,身体就吃了亏,每天晚上还要替父亲抄写《中国文学史》讲义,到十点或十一点钟才能睡,竟得了肺结核,从她十二岁那年起,就开始吐血。后来虽两次进法国医院治疗,还是不能见效。她好像含苞待放的蓓蕾一样,被无情的暴风雨摧折了。父亲失去了爱女,非常伤心。经过这次打击,他才觉得以前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对的;青少年儿童应该德育、智育、体育并重,不能关在书房里读死书,弄得死气沉沉,甚至影响身体。于是他教我们搞体育运动,提倡打乒乓球、踢足球,并带我们出去旅行,接触大自然的美景,认识祖国壮丽的河山。” 晚近中国社会转型,世家女子大多如此,朱希祖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心理代价,他的忏悔和内疚带来家风的变革,这是一个文化世家的故事,也是才女命薄的陈旧故事了。 朱希祖的另一个女儿朱倓,出身于北京女师大预科,后攻读历史学与图书馆学,1925年转入北大深造,1929年又入北大国学门研究所,1935年嫁罗香林,1946年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又任教于广州文化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9年移居香港,晚年皈依基督教,其曾著有《班昭》、《东林党研究》、《明季社党研究》、《明季桐城中江社考》等。朱倓的日记也清新可喜,其中一些作为民国谈屑,也不无可补。如: “袁世凯喜用贪诈之人,无术之徒,可哂之事,笔不胜书。家君所述,最信任内务总长朱启钤,朱喜逢迎,酿成帝制,最为有力。平日专兴土木,经营中央公园,不遗余力。其女乃在园中肆意淫荡,自由逐牡。而朱氏最喜构造厕所,天安门左右各造厕所一,每厕费四千金。改建正阳门为三门,门左右各造大厕所一,题曰官厕所。落成之后有人譛之袁氏,谓国门左右大营粪窟,岂欲为国家遗臭耶。朱乃急将官厕所三字铲去,将厕所改为京汉京津铁路警察分所云。” (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