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祥东 李倩 通讯员 尹训池 程云 心中有颗公益心,天天都是“雷锋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爱心人士或组织越来越多,他们无声无息地做着公益事情,只管付出,不求回报。他或许是一位退休教师,他或许是一名下岗工人,他们或许是一个爱心团队。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样的爱心力量。 退休教师义务修路22年 梁山县韩岗镇有一位自发修路的退休教师,他叫刘承仁。 7日,韩岗镇鹿吊村村头,“这些都是年前刚填好的。填这个最大的坑,大概用了两方土。”刘承仁说。 记者看到,这条路上大大小小的坑基本填平了。记者粗略地数了一下,三公里长的路面上有130多个大坑小沟。 82岁的刘承仁,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就骑上自行车带着铁锨,开始了修路,他一修就是22年。 “退休后,在家里也没什么事。看到村头路上有不少坑,像我一样的老人走路时,坑坑洼洼的很不方便。开车的年轻人,也要左右躲闪,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刘承仁说。对于义务修路,家人开始不理解,但是在老人的开导下,家人逐渐支持了。 起初,刘承仁用自行车驮料,后来花600块钱做了一辆地排车。孩子们不忍心让老父亲弓腰蹬腿地拉着地排车沿路跑,花几千元,给他买了电动三轮车。有了电动三轮车,刘承仁的干劲更大了。 在刘承仁的影响下,10年前,有17个学生跟着刘承仁组成了一个雷锋修路队。“他们跟着我修了9年路,后来都大了,有自己的事情,修路队就解散了。”刘承仁称。 师青海曾负责给刘承仁拉砂,“他是为村里人做好事,我不能挣他的钱。”师青海说。 “刘老师过得很简朴,这么大年纪了,还个人出钱为大伙修路,我们出点力是应该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12年他无偿献了96次血 53岁的范俊凯是一名下岗工人,也是济宁市中心血站的常客。12年来,他无偿献血96次,累计献血量近13万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自身血量的20多倍。 “挽起衣袖,这么简单的动作背后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一定要坚持下去。”范俊凯说。 作为义务献血队伍中的一员,从2002年7月开始,他坚持献血已有12个年头了。“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血液供应紧张,当时看到太白楼广场前开展无偿献血的活动,很受触动。也是从那时起,知道临床用血来源于每个健康人的爱心,背后有许多患者正等待着输血。”范俊凯说,对健康人来说,只是伸出手臂、挽起衣袖的事,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从那时起,范俊凯坚持每半年献一次全血。2007年5月新规出台后,他又加入了捐献成份血的队伍。“每次献完血,我都记下时间,只要献血间隔期到了,我就主动给血站打电话预约献血。”每月献两次成份血,53岁的范俊凯已经坚持了多年。现在的他脸色红润,身体也很好,平时连感冒都少了。 “作为普通老百姓,每献一袋血,就可能救一个人,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能为社会做点事儿,心里是快乐的。”范俊凯说。12年来,仅红色献血证就积攒了厚厚一叠了。 “血站每年献血队伍有7万多人,献血3次以上的固定无偿献血者也有近3万人,同时,还有专门的机采成分血、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只要血站缺血,他们随叫随到。”济宁市中心血站副站长宋建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