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记者 冉全金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是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是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时光荏苒,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却已年过半百。而关于房子的一切变化,他们都亲身经历过。 对于房子的看法,60后们与年轻人的差异就大大地凸显了出来。比如年轻一代更愿意分期付款,而60后们依然很守旧,基本都要等攒够钱了在买房。这种保守,其实是一种时代的印记。甚至有不少人为了买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奔忙一辈子,到老了来不及享福,又要忙下一代的房子。 张先生出生在1961年,刚为孩子购买了一套房子,留着孩子结婚用。张先生对记者说,孩子也快到了结婚的年龄,现在的房价涨的厉害,早点买能放心一些。这套房子,自然是一次性付款,没有贷款,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过日子还要担心还房贷。“有多少钱,就买多大的房子,量力而为,这样压力也会小很多。”张先生说。 从来没有办过信用卡,不喜欢透支,有钱就花点,没钱就不花,这是他的消费理念。从贫苦的年代走过来的,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我是个‘老烟台’,那个时候村里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张先生回忆说。到了80年代末,为了搬进楼房,把钱省了又省,攒了又攒,这才能搬进现在住的那套不足60平的房子。“如果放在现在,这个面积的房子就只能叫成小公寓,”张先生说。但在那个年代,这套交通和生活都不便利,周边甚至没有市场的房子,却寄托了他全部的生活希望。 出生在1965年的李先生,经济比较宽裕。同为60后,他的购房理念与张先生有不少差异。他想买一套安静、平和的房子。但是看了很多售楼处,从去年看到今年,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告诉记者,不是自己要求太高,而是没有一处房子能够打动他。 他在市区住的时间太久了。生活虽然很方便,但楼下就是菜市,每天早晨都在商贩的吆喝声中醒来。 人慢慢老了,孩子也大了,将来也不可能和老两口一起住。在李先生看来,两个人住,80多平米都已经足够了,只要小区的生活设施完善、环境好、周围安静就可以了。如果背后靠山,周末能爬山散散步那就最好了。 像张先生和李先生这样的60后还有很多。他们依然在当打之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不小。退休年龄还没到,生活品味不算低,而快节奏的生活又把他们抛在后面。房子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享福的地方,所以他们更看重的是房子的实用价值。 经历了很多以后,60后买房时心里踏实了很多。 宫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