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 |
语言接地气,报告很给力 |
| |
- 2014年03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与会人员向昆明暴恐事件中的遇难群众默哀。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
|
本报特派记者 李钢 3月5日发自北京
“听了总理的报告,我记住了两个‘日子’:政府要过紧日子,让百姓过好日子。”5日中午12点,北京的哥王师傅给出了他对政府工作报告最朴素的评价。 而类似两个“日子”般接地气的语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处可见。 “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李克强如此表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尤其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穿报告始终的主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杨良初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确定了全面改革蓝图,此次人代会就是将这样的蓝图上升为国家意志。 向改革要红利,成为政府工作报告重心。据统计,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提了77次之多,其中许多内容,李克强都用个性化语言进行了论述。例如,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李克强用“水”和“树”妙喻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在谈到城镇化问题时,李克强说,“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在谈到创新扶贫时,李克强又说,“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报告语言非常平实,也很有感染力,掌声特别多。”听过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说。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向东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报告中许多语言都是李克强亲自改的,有许多是他的个性语言。“这是一份特色鲜明、接地气、给力的报告。”向东说。 “与其把这些话语当成新一届领导人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如将其理解为他们对全体民众参与改革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王文撰文说,这份报告是一次相当给力的改革集体动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