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3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2月15日晚,在济南新华书店内,人们正在选购图书。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
|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随即,全民阅读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背后则有来自对国人阅读现状、传统文化的诸多考虑。 本报特派记者 王富晓 宋磊3月6日 发自北京
全民阅读提案引来115名委员签名 “对任何人来说,阅读都是非常重要的。”6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认为,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是完全公式化的。”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热科学教授程林说,虽然他平时忙于学术和科研,但一直保持着读书习惯,“我不喜欢用手机阅读,我更喜欢读书的那种仪式感,每天晚上11点钟,静下心来,坐在书房,读一些人文哲学类的书籍,一年也能读上二三十本。” 其实,全民阅读这次能够上升到国家高度,源于去年全国两会的一份联名提案——《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当时,全国政协委员、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作为第一提案人,联合新闻出版、文艺、教育、社科、经济等多个界别政协委员提出,包括葛剑雄、王明明、白岩松、王安忆、陈建功、何建明等115位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委员均在《提案》上联合签名。 谈及提案的缘由,邬书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图书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蕴藏智慧,阅读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是个人修身益智的大事,更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他希望,国家与社会能为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障,把读书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落到实处。 写进报告与重视传统文化有关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对“倡导全民阅读”拍手称好,他指出,目前中国在经济方面飞速发展,“我们全民文化素养也要跟上经济的飞速发展才行,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潘鲁生也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物质利益的发展和提升,但是精神文化的内涵不能忽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傅刚解释,“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与国家经济发展是不相称的,近年来,我国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很多都与一些国民的文化修养较低有关。” 傅刚说,虽然我国喜欢阅读的人不少,但仍难与以色列、日本等“阅读大国”比,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确实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而将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傅刚认为这与新一届领导班子重视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习近平主席去年考察山东时专门到曲阜就是很好的证明。“对公众来说,要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尤其是多读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能够正面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的书。”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今天我们所有发展都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张庆善也指出,全民阅读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有对新知识的吸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读书、上网都能达到阅读的目的,而阅读的关键是要通过阅读那些积极向上的内容,提升国家文化建设水平,达到整个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民阅读立法保障公民阅读权 在多位代表委员看来,全民阅读光提倡还不行,政府应该不断推动,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实际上,全民阅读已经在积极立法。201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争取在2013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而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也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3月6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条例仍处于修改阶段。 “这是软性法律,旨在通过立法保障公民阅读权利。”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表示。在今年两会上,臧永清提出加速推进全民阅读立法实现的提案,“很多人认为全民阅读立法是小题大做、搞噱头,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政府这些年推进全民阅读的难度。”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也认为全民阅读立法“非常有必要”,他介绍,“其实,全民阅读立法并不是政府要强制每个人读书的数量,而是希望通过立法来创建阅读的环境,提供公共阅读场所,举办全民阅读活动,保障公民阅读权利等。” 潘鲁生认为,“政府倡导阅读,还要服务阅读,推动阅读。” 不过,张庆善和傅刚特别提醒,全民阅读应该是一种公民自觉形成的社会风气,政府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而不是搞一刀切,靠行政命令去搞形式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