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指出,要让孔子和儒家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耕读文明如何在城市里扎根社区?3月6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齐鲁晚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意涵? 王大千:我觉得这更多的是时代的要求。“文革”中传统文化受到了破坏。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导致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涵化解决。印第安人有这样一句话,“别走得太快,要等等灵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需要补课、“补钙”。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就是对道德文化的呼唤。中国人有自己的传统与历史,传统文化是适合我们今天生活的,正如绝大多数中国人习惯、喜爱吃中餐一样,这是基因的选择,是朴素的,也是最有营养的,最好吸收的。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越来越重要。乡村、社区传统文化推广实践,让大家看见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会形成人人做“君子”的风气。 齐鲁晚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在哪里?您认为传统文化应如何现代化? 王大千: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割裂开来。经典是永恒的时尚。打个比方,美女穿旗袍,你能说它落后、不美吗?现代文化中有很多传统基因。传统文化现代化很重要的是将儒学生活化、社会化、年轻化,让儒学融入生活中,让年轻人接受。比如最近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家风、家训文化,就是要将这些传统的东西重新审视,融入生活。 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我们应该抱有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多接触。要有敬畏之心,只有看到它的价值,才能激发出你的热情与创造力。 齐鲁晚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说,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进入城市后,耕读文明还能存活吗? 王大千:耕读文明在城市也能扎根。耕读文明强调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奋斗。“耕”在今日更多意味是耕耘,是勤奋与进取,每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些目标,这就是耕的现代内涵。“读”则是强调不断读书、学习,吸收先进文化。耕读文化中还有诚信、孝悌等。“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现在仍然没有过时,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代要做的是改变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刻板、陈腐的印象,展示它的生机与活力,读书和进取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现在是如何将传统文化的“过去时”转化成“现在时”,关注当下,服务今天的生活。 孔子基金会也一直研究儒学如何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在普及、传播推广、应用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齐鲁晚报:在城市如何让居民接受传统文化呢? 王大千:“润物细无声”,要通过不断搞活动吸引志愿者,再通过志愿者影响居民。济南阳光舜城社区,成了“社区文化促进会”,研究解决居民问题,大到孩子教育,小到养狗、停车。社区的“聪明豆绘本馆”,就是带有半公益性质的社区儿童托管中心,我们将在绘本馆开设“孔子国学堂”,对孩子实行传统文化公益教育。 促进会有详细的计划步骤,具体工作分配到人。我们相信,通过多做对居民有益的事,让他们慢慢接受传统文化。 再者,阳光舜城社区做好了,可以复制。我们在成都、临沂等地也打造儒学社区。 齐鲁晚报: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王大千: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接受不够,不能够真正“唤醒”这些文化资源。很多人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孔子,但大部分又不真正懂得孔子,容易以偏概全。其实儒学是生活化的、世俗化的,是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生活即传统,大家将儒学异化、神化,都是不科学的。 台湾人在文化创意领域为何有那么多创新,是因为他们传统文化功力到家。 齐鲁晚报:您认为该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王大千:年轻人是文化的传承者和生力军,是文化光大的希望,在传统文化塑造上应大有可为。传统文化不会失传,打个比方:现在小伙子找对象,择偶标准无外乎是“温良恭俭让”的女孩,而不是另类、叛逆的女孩。“非诚勿扰”里的男女嘉宾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孝敬父母”。这些青年人的“共同道德意愿”实际上就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建立了社区文化建设微信群,让“附近的人”不断加入,很多都是青年人。现在微信圈转发率最高的也是那些表达真善美的图片和文字。关键是改变形式,让年轻人喜闻乐见,愿意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