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崔疃村,宋氏后人宋培波向记者展示当年宋琬花园“大门楼”仅剩的一段矮墙。 | | 位于莱阳大寺街的宋琬故居。 |
|
有别于其他世家,莱阳宋氏“诗以为继”,从宋琬到宋继澄、宋玫,明清之际,莱阳宋氏涌现出的是一个诗人团体。 尽管宋氏家族秉承的还是科举取仕之路,但他们积极引领莱阳的文化风潮,和当地的世家大族过往频密,形成了当时独特的“莱阳文化圈”,蔚为壮观。 如今三百年过去,回看莱阳宋氏,这个家族对地域文化的推动仍有典型意义。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辉煌难寻 “老一辈的说法是,那时候莱阳城大概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跟宋家有关。”3月2日,在莱阳一条不长的街道——大寺街前,一位宋氏后人以一种颇为自豪的口吻说。 彼时的大寺街是莱阳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按照宋氏后人,77岁的宋天民老人的说法,整条街从南到北,“都是宋家产业”。 作为书香门第和仕宦之家,宋氏大名至今仍在莱阳流传。“那是一个大家族,听说出了不少大官和诗人。”莱阳街头一家小店的店主,被人问及宋氏,毫不犹豫地说宋氏家族名气最大的当数宋琬。 历史上,大诗人宋琬在分家后住到了距莱阳30余公里的崔疃村,修造花园,以为读写之处,并于此留下《安雅堂集》等传世名篇。 “那是个大花园,至少得占到村里三分之一的地方。”居住在崔疃村的宋氏后人,四十多岁的宋培波说。 不过可惜的是,世易时移,如今真想触碰宋氏家族的历史脉搏,并不容易。遍寻崔疃村,难觅昔日宋氏“大花园”的踪迹,其遗址上已经耸立起一排排民居,仅有砌“花园”大门楼的一条低矮的砖墙留存。 “本来这个大门楼一直在,几年前因为挡路,就被村里人拆了。”说话间,宋培波一脸平静。 硕果仅存的是坐落于大寺街中部的“宋琬故居”。当然这也是后世修造的,“比起当年宋家的规模,差得太远了。”抚今追昔,年近五旬的宋氏后人宋彦无限感慨。 “宋琬故居里面真正宋氏的东西并不多。”3月1日,莱阳市博物馆一位张姓馆长告诉本报记者。 虽然修葺一新,但宋琬故居仍显冷清,两侧的青砖白墙上,也被贴了不少“吉房出售”、“贷款”、“办证”的小广告,后面拖着一长串醒目的手机号。 从哪里才能找到打开宋氏家族辉煌历史的那扇大门?一位当地研究者告诉本报记者,“宋氏的崛起,跟当时的莱阳大的文化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文化大爆发 莱阳曾经一直寂寂无闻,在明朝中后期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文化大爆发。 “一直到明朝天启年间之前,莱阳进士还是比较少,几十年也不见一个。”3月1日下午,莱阳史志办研究者赵松枝告诉本报记者,明天启五年(1625),莱阳一榜竟然中了6名进士,随后在崇祯朝的17年间,莱阳又连续考取了19名进士,“仿佛突然之间,莱阳的文化进入了极具活力的繁盛期,文风郁郁,人才辈出,在全国也属罕见。” 山东师范大学学者李江峰则将此称之为“莱阳文化圈”,“莱阳宋氏家族的兴盛为莱阳文化的繁荣和举业的兴盛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这其中,尤以宋继登为要。 宋继登,万历甲辰(1604)进士,历任直隶定兴县知县、户部郎中、浙江布政司参政、南京鸿胪寺卿,有政声,入祀嘉兴府名宦祠。不仅如此,“继登又教授乡里,桃李满园”。 根据莱阳市史志办赵松枝统计,宋继登门下仅莱阳一地受教的名士就有宋应亨(宋琬之父)、赵士骥、左懋第、姜埰、崔子忠等。不仅成名学生很多,自家族人也颇为争气。在宋继登的影响和教育下,其二弟宋继发中了进士,三弟宋继澄成了举人,他的两个儿子宋琮、宋玫皆二十出头就中了进士,两个侄儿宋瑚、宋琏也早早中了举人。 至此,宋继登一门有四个进士、三个举人,“科第峥嵘,文名炳耀”,盛极一时。 有统计表明,莱阳在明清两代考取的进士数量为122名,位居全省第三。民国年间《莱阳世家科名录》将莱西、莱阳的科举名录合并统计,这一时期莱阳共出进士178名,在全省首屈一指。到清朝中期,莱阳城里的大小牌坊有七十二座之多,遍布大街小巷,这在整个北方都极为耀眼。 史载,当时的莱阳文化圈中,出现了像左懋第、姜埰、宋应亨这样的忠节之士和宋琬、宋玫这样的文学大家。宋琬是“一代诗宗”,虽然没有唐宋诗词大家的名气,但当时却与安徽诗人施润章同被誉为诗坛“南施北宋”。莱阳文化也因此获得了“山东之冠”和“剖斗析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的美誉。 可以说,自宋继澄起,宋氏在莱阳的影响逐渐突破了“家族”的局限,扩展到莱阳乃至胶东地区。凭借宋氏家族的努力,后得以与其他四家一并被称为“五大世家”。 结社 兴盛起来的宋氏家族,作为“莱阳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世家及文人名流交流频繁。 “当时莱阳城有张、赵、左、宋、姜五大世家,各家特色不一样。”长期研究莱阳当地家族文化的赵松枝说,以上五大姓氏是莱阳公认的名门望族,这些家族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品格:张氏以仁义胜,赵氏以敦厚胜,左氏以忠贞胜,姜氏以刚烈胜,而宋氏,则以“文采胜”,“当时宋家出了好几位全国知名的文学大家,宋琬可以说是最出名的。” 而这五大世家数世联姻,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除此之外,宋家还“以诗为媒”,与本地各家文人墨客互动频繁。 明朝末年,江南的昆山、太仓一带文化发达,知名文人张溥、张采二人为研究学问、议论政治倡导成立了复社,复社网罗的人才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历史罕见,对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受其影响,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文社。宋氏家族的宋继澄(1594~1676),以久负文名而享誉山左,他与其子宋琏同时加入了复社,并以莱阳为中心组织了海滨复社。掖县名士赵士哲对海滨复社的发展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后来海滨复社发展的成员遍及山东,总数达91人(其中61人为莱阳人),皆山东的英杰之士,海滨复社遂改称山左大社,成为复社在北方的最大分社。 宋继澄本是天启七年的举人,诗名享誉海内外。在明朝灭亡后,他一直隐居没有在仕途上发展,作为山左大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彰显个人气节以及宁静致远的情怀。 有专家就认为,明清更替之际有着浓厚的诗文化氛围,这对于诗社诗歌的创作曾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清代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这个诗社处世心态的选择与人格类型的形成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可以说,在明代启、祯之际,宋氏家族以科名蔚兴,及宋琬、宋继澄、宋玫等人参与山左大社,歌以咏志,家族文名才被海内外所艳称。 “正是由于地方文化的风采纷呈才保证了文学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某一地方的具体文化特色的形成,正是一定时期生长和活跃于这一地区的文化个体和团体的基本风格和审美取向在整体层面的反映。”对于宋氏家族有着深入研究的山东师范大学学者李江峰如此认为。 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一般来说,一个大家族一旦衰败,往下传承会越来越难。”3月3日,对胶东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鲁东大学教授王树春认为,宋氏家族的衰亡,有着时代和地区的各种原因,家族衰亡也影响到了家风的传承。 与我国古代众多世家大族类似,莱阳宋氏家族同样紧循“耕读传家”的训诫,从明天顺年间开始,宋氏家族仕宦之人便不绝如缕,结社互答,以诗文名世者亦前赴后继,在当时的“莱阳文化圈”中,久负盛名。如此一直延续到明末,转折陡现。 史载,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清军攻破松山,明将洪承畴被俘,随后锦州失守,清军大举南下,在进攻山东时,宋琬之父宋应亨组织家人及乡民抗清,城破后宋应亨被绞死。而后,清兵烧杀抢掠,盛极一时的文化名城莱阳遭到空前洗劫。 然而,对于宋氏家族来说,这才是厄运的开始。 易代之际,包括宋氏家族在内,当时莱阳的几大世家均面临尴尬选择:究竟是坚守民族气节,拒不事清,还是继续参加科举,入仕新朝? 后者被认为有违民族气节,但又让从小被教育并信奉“科考取仕”的读书人难以割舍。 几经挣扎,宋琬还是在顺治三年就参加了清代科举考试,出仕新朝做了清廷的新贵。想必“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深烙在宋琬的脑海里。 自小才华出众的宋琬在明代参加了数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对自视甚高的宋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入清参加科举及第则圆了他的梦。 身负“国仇家恨”,仕清改变了宋琬的整个人生轨迹,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先辈抗清,已为新朝留下不信任的口实。顺治七年,宋琬因其父抗清之事被捕入狱。3个月后平反出狱,官复原职,几经多次人事调动。后来宋琬的族侄宋彝秉因盗窃案发,宋琬长兄宋璠坐视不救,宋彝秉诬告宋璠、宋琬通谋造反。宋琬再次入狱,度过两年零一天的时光。 无论如何,莱阳邑难给宋琬兄弟带来家破父丧之痛,而率先投靠清庭的宋琬之仲兄宋璜也“为同邑人所陷”,于顺治十四年死去。此后,受“谋反案”牵连,宋琬之长兄宋璠,还未入狱就已“瘐死”,兄弟三人只留宋琬一人,而宋琬全家大小一百多口人也被牵连入狱,更是饱受磨难。 而宋氏另一支,则选择了隐居,远离功名政治漩涡,但生活日益困顿,有时竟至“衣食不给”的窘境。 奈何数十年之内,宋氏便从莱阳望族,“突然”跌落到难以在当地立足的地步,数百年积累的家业,顷刻间消失殆尽,除了朝代更迭的大环境所致,当地豪族内争无疑是落井下石。 “宋家家大业大,本来就容易被莱阳的其他家族所嫉恨,而且你上面刚有人因抗清义举而死,下面的人却扭头做了清朝的官,别人不打你打谁?”长期关注莱阳宋氏的一位烟台当地专家表示,宋氏家族之所以迅速中落,与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家族内部的矛盾,以及自家与本地其他世家大族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脱不开干系。 回响 疾风骤雨般的时代过去之后,如今留下的只是点点历史尘埃。 “要说我们祖上的事情,你去找史志办的同志吧,他们更了解。”从宋琬故居向西不到2里,家住莱阳西关的77岁宋氏后人宋天民,对祖上的辉煌几乎没有观念。 “其实要不是别人总问,估计我现在也跟很多后人一样,不知道上面到底发生过什么事。”大寺街上,宋氏后人宋彦开着一家以祖上名人宋琬为名的画店。他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历时十余年,驾车遍访胶东一百多个村子,寻找祖先和家族的印迹。 他坦言,2002年走上寻宗之路,很大程度是源自“一件事的刺激”。 宋彦说,当时他为画店的事到了济南,一位书画届的人听说他是宋琬的后人,连连竖起大拇指,“宋琬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但当对方进一步打听宋氏家族的事情,宋彦却只能支吾应付,“那会儿只知道祖上有个名人宋琬,但是不知道他到底在家谱中排在什么位置,上下各支都是谁。” 宋彦说,济南之行后,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得以大致弄清楚宋氏家族各支的发展演变情况。这只是开始,按照宋彦的设想,他要把全国乃至全球的有着同一个祖先的后人们,都召集起来,“这样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地方,只要有姓宋的,就可以说是找到‘家’了。”宋彦笑着说。
本文写作过程中,部分资料参考了《明清莱阳宋氏家族文化研究》(李江峰 韩品玉 著),《明末清初胶东文化拾遗》(王树春 著)等著作,向上述著者以及莱阳宋氏后人宋彦、莱阳市史志办赵松枝先生一并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