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潜1200米,机器人探海取物 |
“科学”号水下机器人首次深海下潜,实现深海原位探测研究零突破 | |
- 2014年03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机器人ROV潜入深海拍摄回来的影像资料。
(图片由中科海洋研究所提供) |
|
本报3月18日讯(记者 陈之焕) 16日,由青岛出发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搭载的水下机器人(ROV)完成首次1200米深海下潜,获取大量南海北部冷泉区高清视频及生物、岩石和近底海水样本。这是海洋所首次利用机器人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影像和样品,实现了深海原位探测研究零的突破。 16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搭载的水下机器人完成首次1200米深海下潜,系统操控稳定,并获取大量南海北部冷泉区高清视频及生物、岩石和近底海水样本。ROV此次下潜是“科学”号执行“2014年ROV综合海试航次”的主要任务。据了解,15日,“科学”号到达南海北部指定海域,随即开展了10*10km的多波速扫测,选定了计划下潜区;16日8时7分,ROV入水并稳步到达预定的冷泉作业区,11时30分完成回收;期间,通过高清摄录系统获取大量清晰视频,通过机械手、生物吸样器和采水瓶等采集了宝贵的冷泉区岩石、生物和近底海水样本。这些影像及样本有冷泉区的螃蟹、海底岩石及一些有待研究的海洋生物。 “这些冷泉区样本的收集对于科研具有重要意义。”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相对于“蛟龙号”的科研资料采集,此次“科学”号机器人水下拍摄的意义还在于研究冷泉区生物的生存物理环境,意义重大。这是海洋所首次利用自有潜器获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影像和样品,实现了深海原位探测研究零的突破。 据了解,今年3月8日,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完成水下遥控潜器即遥控机器人(ROV)的安装调试后,于青岛武船码头出发执行本年度“ROV综合海试航次”。水下机器人(ROV)是“科学”号搭载的重要深海原位探测取样设备,首次列装于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本航次将在青岛灵山岛浅水水域和南海北部海域深水水域进行试验,旨在进一步测试ROV、深拖等八台套探测设备的技术性能,对“科学”号提升深海考察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浅水航段同时进行“科学”号航拍工作,为项目竣工验收充实声像资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