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最新个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于去年11月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简称V&A美术馆)举办。据徐冰介绍,他应V&A邀请在该美术馆的中庭花园完成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作品。不久前,曾梵志也在法国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除了这些名画家,国内美术从业者出国办展更是数不胜数,他们有的为了提升自身市场价值,有的为了学术交流,抱着推广中国文化艺术、扩展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市场的目的,一齐涌出国门,在一片纷纷扬扬中,热闹进行着。
●文/东野升珍 ◤曾梵志(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大型回顾展现场 中国艺术界出国办展热的冷思考
“卢浮宫美展”, 看上去很美
两会期间,吴长江在政协提案中指出:“像中国美术作品竞相登陆‘维也纳金色大厅’、‘卢浮宫美术展’等现象背后,隐藏着租场、赠票、档期等问题,既不能代表中国最高水准,也无法增进西方观众的了解。”许多民众不禁心存纳罕,中国艺术家能到卢浮宫展览,不是因为出类拔萃,而是另有玄机? 原来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也在艺术从业者的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不知从何时起,卢浮宫对中国艺术家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国内媒体上,“某某艺术家在卢浮宫办展”的消息频频出现,人们更是为类似新闻振奋不已,甚至认为中国艺术家得到了卢浮宫的青睐认可,到那里办展更是做了“为国争光”的大事情。其实,许多业内人士都知晓在卢浮宫办展,未必是在“卢浮宫里”办展。早在1981年,法国政府就实行了“大卢浮宫”计划,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建起了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的卢浮宫卡鲁赛尔厅。这是一个集餐饮、购物、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商业场所,不仅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也是各大企业举办年会、宴会和品牌推介会的理想场所。尽管毗邻卢浮宫博物馆且从属卢浮宫整体建筑群的一部分,但卡鲁塞尔厅的运作和管理并非归属卢浮宫博物馆,而国人扎堆办展的卢浮宫,也只是打了个概念上的“擦边球”,实际展示地点是在卡鲁塞尔展厅而已。 当然,进入卡鲁塞尔厅办展览也没有那么容易。据媒体了解,该厅在租赁费用上走的是“高端路线”,举办短短一周的展览,租赁场地的各项费用就高达近200万元,这还不包括展品的运输和保险费用,及举办开幕式的开销。卡鲁塞尔厅对外租赁的商业性质,为中国一些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文化机构或策展公司独立筹备活动提供了不错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在国外商业运作展览的经验和对前期宣传的投入,国内单方运作的此类活动往往是“赔本赚吆喝”。为了“卢浮宫办展”的响亮名头,主办单位不得不接受高昂场租,而为了降低成本,只能缩短租赁天数,于是就出现一个展览只办2至3天的现象。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除了国内媒体有些报道之外,活动本身在法国的艺术圈中很难引起特别关注,更别说法国普通民众了。
“走出去”越来越频繁
自徐冰、王广义、张培力、李山、冯梦波等13位艺术家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始,中国大陆艺术家出国办展已有二十多年历史,且呈现出日渐繁盛状态。现在,这些最早走出国门的艺术家中,有几个已成为艺术界内的标杆式人物,身价暴涨。有专家评论道,“从近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来看,中国艺术家参与的海外展览多了起来。中国当代艺术主动‘走出去’成为一种潮流。”其实,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办展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刚过去的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大量的中国艺术家参与的平行展的出现,把资本运作下的中国式平行展模式演绎到了极致。相比之前,当代宽松社会环境为“走出去”举办展览交流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 与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别的国家也看到了中国艺术家的价值。而近些年,随着国内一些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增多,出国展览运作模式也发生很大变化。对于艺术家、策展人来说,国外办展时场馆与布展的专业性,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但作品要出关,要处理报关、押金问题,场地空间、人工成本等问题。因此,办展热还催生了一条产业链,参展资格、作品包装、运输、保险、推广、销售等环节均有人来操作,让繁杂的手续简单不少,更进一步促进了走出去办展的兴盛。
展览良莠不齐: 交流还是镀金?
艺术作品走出国门后,可以在美术馆、画廊、学校等空间进行交流展示,有的属于学术交流,有的属于商业性质,中国的艺术家似乎已能够拿捏好姿态,面对外国人的鉴赏评判。就在十几年之前,中国艺术家出国参展或办展还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如果有艺术家作品能够在海外的画廊、美术馆展出,或是艺术家本人出国参加展览,都会让艺术家的简历中留下闪亮的纪录,艺术家名声、作品的身价也会随之上涨。现在,出国办展现象更加普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贴金”需求的更加强烈,出国甚至已成为国内艺术家的必修课,在海外“镀金打造”一下,回国后知名度、市场价格便会有显著提高。 “艺术家出国办展不过是为镀金,最终还是回过头来卖给中国买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孔新苗说。在艺术圈内,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不少艺术家打着与国外艺术家交流,学习别人经验的旗号,最终目的还是要增加艺术家的曝光率,只有让已经购买他们作品的客户看到知名度在提升,自己收藏的作品在升值,才可能有后续性的购买活动。随着持续的展览、运作,收藏和运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价格自然会一路看涨,而这种“镀金”展纯粹以交易为目的,方便了自己,却让外国观众产生了对中国艺术理解的“误区”。
树立形象, 推出主流外还要整体提高
除了这些频繁的、效果不佳的展示,即使是一些正式的艺术推广交流活动,似乎也没有起到多少“外交”作用。吴长江指出,在赴外推广中国美术作品时总是满足于从前模式化的推广方式,较少考虑西方社会和观众的惯例和习惯的接受方式,现如今这种填鸭式的硬性推广策略已经很难产生效应。他提议“由政府出面,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相关部门进行配合。主要通过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精心策划,组织专家力量、遴选优秀作品,推动具有主流价值观取向的中国当代美术作品赴外展出。”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孔新苗认为,这种结合的出发点站在国家和组织的角度上,在于更好的传播主流形象,不失为一种良策,但在推出主流、能够代表中国水平的力量同时,我们更应反过头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出国办展在现在的社会已经非常普遍,有的是国家出资,有的是企业买单或者自己掏钱,是否代表中国水平,我们无法评判抑扬。像这次两会议案中提出的以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以及团体策划的形式“走出去”,从而可以为国外观众提供更多优秀的、能够代表中国美术发展现状的展览,与此同时国家组织并非国际交流的全部主体。比如,国内外媒体曾报道国人在出国旅游时会出现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好的现象,但我们却不能因此严禁出国旅游,这种“泛传播”现象是无法禁止的。所以,我们也需要提高自身水平,这关系到我们自身是否有相匹配“质量”。如果质量高了,再怎么展示和交流,都会是优良的一面,丑减少了,自然不用费劲去遮。 □观众驻足中国摄影家作品“鸟巢”旁
◤在布鲁塞尔,观众观看中国艺术家雕塑作品《租》
◤方力钧向乌利·希克讲解作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