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画院、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潍坊市画廊协会协办的“山·花烂漫——刘伽郡、王平画展”于近日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其中,王平的作品以单纯的构图形式,简约的物象,充沛的文人气和诗意,实现了在前人基础上的积极创新,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王平“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重创新”的艺术 ▲松溪图 68X68cm ◇王平 王平,字乔笙,1971年生,安徽桐城人。1995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日报社主办的《美术报》工作,历任采编部主任、总编助理、副总编。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廊》执行主编、《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大事记》特约副主编,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主席团委员、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副秘书长、浙江画院特聘画师、杭州画院特聘画师、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秘书长、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云瀑图 68X68cm 浙派山水贯穿其中
“山·花烂漫——刘伽郡、王平画展”作为王平与校友刘伽郡的友谊展,共展出其50幅近几年创作的山水及扇面作品,既有传统的山水,也有具有现代感的没骨写意山水画,还有山水写生作品。在展览现场王平谈道,这些作品虽然面貌不同,但都扎根于自己的中国美院学习背景,许多创作理念、手法与其受到的教育有关,浙派山水理念贯通其中。 展览中,许多没骨山水作品表现出江南景象意境,淡墨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虚灵氤氲的意象,与江南给人带来的那种恬淡、抒情、诗意相仿。许多小幅创作甚至直接以西湖景致入画,庭院屋脊、几杆青竹、树草葱茏,至简至纯而又充盈,令人浮想联翩,带有浓厚的浙江传统人文气息。作为桐城走出来的艺术家,他在杭州求学、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浙江山水画“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重创新”的学术主张对他影响深远。对此,王平说,“这些作品体现出了这块土地对我的影响,以及这里学术氛围对我的影响,成为我创作的一条主线。”
传统、现代熔于一炉
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观看他的作品时评价道:“生动而清新,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中西文化融合、流派纷呈的当代,能够潜心传统文化是很难得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修炼,没有坚持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就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王平的山水画承传乔仲常、王蒙、龚贤、黄宾虹等画坛正统,十分注重传统、修养以及自我的创新。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希望自己的绘画语言是传统的适度发展,也就是说,既要有传统,也要有现代、时尚的元素。如果没有传统的延续,没有对传统的精研,那画出来的东西是肤浅的;如果不了解当下,那也画不出自己的风格来。”因此,王平师古人而不拘泥于纯粹的传统观点,继承传统并不乏现代、时尚的元素。他会做一些现代水墨画的实验,以此扩大自己的思考维度。对王平而言,关注当下众生现状精神取向,从水墨的各个单元出发,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并实验水墨新语言表达形式,在技法上不拘门户,强调水墨本身现代表现性的多种可能性等,都是值得他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在展览开幕式中,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认为,王平的成就源于其受到了非常好的专业教育,不断学习传统、借鉴传统,又有了自己的突破,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这些作品来看,王平在山水画的精神和内在上有了更好的把握。
知行相长、文气充沛
王平早年师从中国美术史论泰斗、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致力于中国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的研究。正因为有着长期的理论研究的经历,因此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得以充分体现他深厚的传统基础和知行合一的治学及从艺思想。对此,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家林说,“王平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他孜孜以求,在艺术理论、艺术发展现状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同时,王平的山水画有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人气非常浓厚,许多画山水的画家读书未必多,但王平却是一个特例,他的画表现出内在的儒雅、灵秀和读书的修养,这点非常值得山水画家向他学习。王平的工作十分繁忙,他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拿出这么多作品,能够看出他的努力。”正是因为“知行相长”的特征,王平的山水画还富有了难得的静气。把观赏者的思绪引领到了更深更远的境地。 (东野升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