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3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手工活就是费时间。 | | ▲老王的笼子抓手是自己的特色,所以抓手的模具雕刻不容马虎。 | | ▲老王的笼子不但雕工好,而且越用越好看。 | | ▼鸟笼子卖的都是熟客,每逢周末,老王就在英雄山鸟市边等客户拿笼子边卖。 | | ◤竹子要趁热绕在模具上,晾干定型。 | | ▲如今越来越多的工艺开始采用机器,但老工具有时还是离不了。 |
|
遛鸟是很多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玩鸟离不开鸟笼,在济南玩鸟人聚集的英雄山鸟市和标山市场,各种鸟笼分门别类、五花八门。可提起好鸟笼,大家伙都说是济南本地的鸟笼好。本地的鸟笼不但雕工好、耐用,还越用越好看,用了几十年的鸟笼竹篾子红中发亮,像玉石一样润泽。所以在市场上,能回收的旧笼子就只有本地的笼子。而大家伙所说的本地笼子,产自唐王镇王坡村王传祥家族。 唐王镇的鸟笼在济南虽然很出名,但镇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只有到了王坡村才名声大振。王传祥的爷爷解放前就在济南五三街扎鸟笼子,当时济南的玩鸟人都认那儿。到了王传祥已是第四代,王传祥姊妹兄弟9个,如今只有他常年坚持制作。十几年前,他的两个兄弟也曾经做过笼子,因工艺复杂,而且卖不上价后来就逐渐不做或做的少了。如今只剩下他和侄子在坚守。 小小鸟笼,看似简单,制作却很复杂。从下料到最后扎成要七八十道工序。笼子的抓手、顶圈、腰圈、大座全部采用手工雕刻。雕刻十分用力,每天不能长时间干一种工序。所以一个抓手要雕一个星期,大座也要花费四五天。而正是这些精细的雕工,造就了王传祥所做的笼子的市场地位。 王传祥讲,同一种画眉笼子,他父亲做的时候卖二三元一个。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扎的笼子卖五六元,如今,这样的笼子要500元一对。别看价格高,还真不挣钱,只有扎点高档的才能多挣点钱。王传祥还说,他一年就用两千块钱的竹坯,别看成本低,可手工的活太慢,他跟爱人一个星期只能扎四五个,一年也就能扎两百多个,挣不了多少钱。这个活儿年轻人大都不愿干,只是家传的手艺不愿在自己手里断了,所以王传祥一直在坚持。王传祥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这老手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