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27日讯(记者 任磊磊) 市民李小姐从微信朋友圈好友那里买了一件4500元的海外代购名牌包竟然是假货。 今年2月市民李小姐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大学同学马小姐在晒新买的皮包,称是托留学的朋友从海外代购。心动之下,李小姐便向其汇款4500元购买了一款名牌皮包,到货后却发现皮包货号与吊牌不符。 李小姐通过微信找马小姐对质,却发现她只是转发信息的二传手,实际从未购买过奢侈品,皮包实际来自马小姐的朋友,她从购物款中赚取了200元的中介费。由于真假难辨,对方最终同意退还2250元了结这场“朋友的朋友”引发的纠纷。 据济南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强介绍,朋友圈营销容易令消费者降低警惕,但这种个人之间私下交易行为,无法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同时,一些朋友圈卖家之间越来越呈现出层层转发、节节分成的利益关系,消费者无从分辨真实的交易对象。消费者要谨慎对待朋友圈的购物信息,避免直接汇款造成上当受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