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讲坛】 □钱宁 来山东讲孔子,是需要一点儿勇气的,站在这个讲台上,我还是很紧张的,因为在座的有那么多学者、那么多专家,但只有在山东,在这个地方,才有那么多对孔子和《论语》有热情的听众。感谢主办方使我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编写《新论语》时的一点心得。 《新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新论语》是一部重构的经典。首先它就是《论语》,它全部的内容都来自《论语》,没有一字一句的增删。那么《新论语》又新在哪里呢?新在它全新的结构。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来,当你把《论语》放在一个全新的结构中,你看到的就是一部《新论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说这是一部重构的经典。 那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构《论语》呢?原因是阅读的障碍。大家知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散乱之感,篇目之间、章句之间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当然,有的学者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论语》的结构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另有深意的。这一点,暂且不论,但是,《论语》结构上的散乱,是很难否认的。 《论语》结构上之所以散乱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论语》其实是一部未经孔子本人审阅也未经后人很好编辑的著作,它更像是孔门弟子课堂笔记的集合,更准确地说是不同弟子、不同时期、不同笔记的集合。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既有孔子之语,也有弟子之言,有子贡、曾子、有子的语录,在后面《子张篇》,更有子张、子夏、子游的言谈。这些内容显然是未经孔子本人审阅的,而且在论语中有不少章句是重复出现的,这也是这部书未经后人很好编辑的一个例证。 其实,我们看到的《论语》——今天看到的这个版本——成书于汉代,是汉代张禹根据齐国、鲁国两国儒生,靠师徒口授相传的两个本子合二为一整理成书的,文献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但是它未经很好编辑也是一个事实。 当然,今天我们重构《论语》,并不是为了阅读的便利,如果是简单出于阅读的便利,做一些章句的分类、主题的归纳,也就可以了。重编《论语》,重构《论语》,为的是能够让《论语》以孔子思想内在的逻辑更好地展现孔子的思想。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重构《论语》?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他的思想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他所说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核心。《论语》虽然散乱,孔子的思想并不散乱。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今天大家都比较有共识,这便是“仁”。因此,《新论语》以“仁”为核心概念,作为全书的起点,以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重新解构了《论语》的全篇。令人惊奇的是,在没有增一字一句的情况下,《论语》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所以《论语》的重构,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解构——将文本系统地拆散,然后重新解构,使之展现出文本原有的含义。重构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论语》拆散以后,500多章句怎样重新结构起来?每一句怎么样置放?哪一句放在前面?哪一句放在后面?这中间充满了各种可能性,颇费思量与斟酌。不过,如同见证奇迹一样,这500多章句,当你试图以“仁”这个核心概念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它们就像漫山遍野的散兵游勇一下子找到了主帅,立即重新集合,找到了各自位置,重新又形成了一支阵容严整的军队。 总之,重构之后我们会发现,《新论语》变成了一个论述“仁”的专著,什么是仁,它的内在含义,它呈现的形态,它外在的形式、求取的途径、践行的方式、案例的说明以及天下归仁的天命。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重构《论语》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孔子,《新论语》有主题,有论证,有逻辑,有层次,有案例,几乎无须烦琐就能读懂,让孔子思想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能够从文本中直接呈现出来。正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孔子,我们也出了《新论语》的英文版。 (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30周年和“大众讲坛”举办8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选录时有删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