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二 3月21日,正值春分,韦辛夷、刘书军、卢洪刚、于新生、宋丰光、李兆虬六位我省著名画家汇聚于齐鲁晚报书画院,开启了“齐鲁艺谭”第二回的品茗论道。围绕“艺术创作中的大小品”这一论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大小品的历史意义、社会担当进行讨论,并引发出新的学术议题。 (文/贾佳) 论艺术创作中的大小品 韦辛夷(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自从有了春节晚会,小品成为妇孺皆知的热词,大小品的叫法最早来自于佛经,详本为“大品”,节本为“小品”,如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自从有了佛教的大小品,文学上也就有了小品文这个文章体裁,它短小精悍、直抒胸臆、抒发性灵,是一种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随着小品这个文学体裁的发扬光大,渐渐被引申到了演艺界,小品便成为一种浓缩幽默风趣的戏剧小品表演形式。我们美术界的小品尺幅精悍,便于把玩,寥寥几笔却笔墨尽显,能够轻松地体现笔墨情趣。而相对来说,大品是指那些主题鲜明,意义深刻,庄重严肃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我们应从古今书画创作的大小品涵义、评判标准、艺术功能等方面,来探讨一下艺术创作中的大、小品。 认为:画家一定要树立自我意识,适应社会环境的同时把握好自己的创作倾向,在客观事实、个人情感表达与艺术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树立一个平衡点,别让小品画这种高雅、自然的高格调艺术成为一种贬义。 ◎大小品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担当 ◎大有大的气魄,小有小的精彩 刘书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家们常说的大品、大制作,既有势,又有质。大品的点线面、黑白灰的处理有独到之处,画面的内容要求较高,笔墨技巧很考验画家,可以让画家进入到一个发挥自己想象和智慧的境界,鼓励画家用自己的艺术直觉去处理画面,让每个人的绘画功能和手段、功夫发挥到极致,是一种经得住岁月考验的经典之作,很难超越。而小品是笔墨的体现,中国画的特点就是寥寥几笔,笔精墨妙,把中国画精髓用以少胜多的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大有大的气魄,小有小的精彩;大有大的寄托,小有小的情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大品的主题性强,完整度高,它可以感染人,教育人。而小的作品感情浓郁,笔墨韵味浓,也能通过画面的淋漓尽致来吸引画家,传达自己的感情,引起读者共鸣。所以无论大小,只要是精品,就是好的作品。 宋丰光(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我在创作过程中,没考虑过大品或者小品,就是喜欢画,所以画。从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来看,并没分出一个大品和小品的恒定标准,所以这个提法我觉得还有待商榷。当然,在视觉冲击力、画面感染力、精力投入上,大小品还是很有区别。张大千说,小品画也有大寄托,我觉得画家应当有责任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提出,要求我们艺术家也要有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如艺术家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无论大品,小品应当都有这种艺术特质,否则就没有价值。结合我的创作来说,《黄河入海流》就是带着画家的一种责任感承载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所以这幅作品还是受到了很多认可,由此可见,带有责任感、社会担当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大品看怀抱,小品看味道 ◎艺术创作无大小可言,有理不在声高 卢洪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这个命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中国的艺术形式多得数不过来,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我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时代责任是不同的,就大品与小品而言,大品创作中,历史事件的艺术主题所表达的艺术形式、内容和历史事件相符合就是一种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而小品则能言简意赅,笔墨精神表达完备就很精彩,所以艺术无大小可言,有理不在声高。相反,艺术应该为谁服务?艺术的真谛是什么?如何把艺术家的责任、情感,用恰到好处的艺术形式去表达,我觉得这才是最深层的意义。至于用什么手法或者形式来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规范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市场,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责任、艺术担当和创作指向。 □结语 ◎尺幅不是大、小品衡量标准 于新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画家,大品和小品都是创作需要面对的两种艺术形式。大品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比较庄重,要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服务,是不可臆造,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而小品是带有主观意味的,画面比较简约,饭后茶余,随意而就。大品和小品是两种不同的倾向,如果大品画仅仅尺幅大,而画家对艺术语言的把握不到位,气氛营造不够,画面内容较空,那也称不上是大品。相反,小品的要求更高一些,简单几笔,直接了然,也有绝妙精品。所以别从尺幅上区分大小品。现在的小品画不再是宋元时期信手拈来、倾心而作,而成为某种市场需求下的盲目风雅。艺术投资者增多,画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导致了小品画的泛滥,三笔两抹,即可流通,让小品成为了艺术中的俗品。所以我 李兆虬(济南出版社美术总监):我认为,不管大品或者小品,得有品,只要绘画有了品格,就都是好东西。记得作家莫言说过:“长篇小说就是要长,短篇小说一定要短,如果作品变成了裹脚布,那就又臭又长,十分让人讨厌。”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引申到大品和小品的关系问题上,大品或者小品都有各自的功能,大品是教化,小品是怡情,大品是放在博物馆里展示,小品是放在家里把玩,所以小品看味道,大品看怀抱。我曾经和陈钰铭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情结还是在大创作中,虽然小品画得也很好,大品才是自己一辈子的阅历、经历的总结与积累。每一个时代都有大品小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矿工图》这都是大品,他们的小品十分罕见,即使有也不见得十分精彩,由此可见,大小品的创作还要看艺术家的兴趣、需要和擅长,而不是盲目的去创作,去跟风。
既需要黄钟大吕,也需要二泉映月 韦辛夷:我觉得无论大画小画都应该是好的,应该是精品,大画需要社会担当,小画需要抒发情感,大画是社会主流价值,小画是怡养心性,大画是黄钟大吕,小画是二泉映月,我们都需要。现在有很多认识误区,就是大就是好,其实不然,好的作品不在于尺幅,而在于寄托。我一直存在这样的局限,觉得无法用小品的方法去画大品,我很佩服那些能用相同的手法去画大品和小品,这样既完成了担当,还愉悦了身心。所以今天还提出了几个命题:用同样的技法去创作大小品是否合适?文人画算不算小品画,这都值得我们探讨。现在我们国家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就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用在大小品上,大品用来弘扬主旋律,小品用来提倡多元化,这样既有沉甸甸的大部头,也有精彩的小短篇,所以大小品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画艺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