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滨州是产棉大市,也是用棉大市。但是近年来受机械化程度、种植成本以及环境灾害的影响,从2004年到2013年,滨州市植棉面积、总产都处于下滑趋势。而且在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粮棉整地矛盾日渐突出。所以,未来五年内稳定全市植棉面积130万亩以上的发展目标存在挑战。 借鉴经验做法实现 大规模机械化采摘 本报记者 王茜茜 本报通讯员 曹忠新 刘庆年 1 种植一亩棉花补贴比小麦少110元 棉花从种到收,整个生育期需要14道工序,35次投工,折合22个工日,比小麦、玉米两季作物用工多2-3个。一家一户小片种植,种植模式单一,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加之近两年,由于打工机会增多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降低,植棉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出现“轻棉意识”。特别是2009年以来,连续5年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出现连阴天或强降雨天气,棉花受灾严重,棉农收益缩水。 此外,植棉补贴低,降低了棉农植棉积极性。种小麦生产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每亩补贴125元,而种植一亩棉花仅能得到种子补贴15元,比小麦补贴少110元。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据统计,近十年来,滨州市植棉面积呈现下滑趋势,从2004年的243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168万亩,下降了75万亩,降幅达31%。其中,受连续两年大涝影响,植棉面积在2012年和2013年出现集中大幅下滑,减少21万亩。另外,总产也从2004年的19.8万吨下降到2013年的9.7万吨,降幅达51%。 棉纺织业是滨州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总生产能力近1000万吨纱锭,正常说来,全市原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本市纺织企业需要,市场缺口巨大。但是,受原料成本、用工成本和税负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滨州市纺织企业以2%-3%的微利维持生存,棉纺企业倾向于使用低价进口棉,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2 未来五年市植棉面积在130万亩左右 目前我国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越来越受各地重视。2012年9月,滨州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建设“吨粮市”的意见》,2012年滨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9.48万亩,是当年棉花播种面积的3.4倍。粮棉整地矛盾日渐突出。 棉花生产让位于粮食生产,而且2014/2015棉花年度,国家取消目前每吨皮棉20400元的临时收储政策,只在新疆启东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放开内地棉花市场,预计2014年棉花价格和收益在失去收储支撑后将趋于降低,会影响农民的植棉收入和明年的棉花种植。 但是,滨州北部县区盐碱地的土壤特征只适合种植抗盐碱能力强的棉花等作物。而且,滨州作为棉纺织产业大市,从种植、收购、加工、纺纱、织布等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滨州市的植棉面积,减缓了下滑速度。 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滨州市棉花产业(2010-2020年)规划》指出“2015年总产达到18万吨、2020年总产达到19万吨。其中,纯春棉面积150万亩,推广抗虫杂交棉面积50万亩,间作套种面积50万亩”。分析推算,未来五年内,滨州市棉花种植面积虽然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但下滑速度会明显减缓;至2020年前后,滨州市种植面积会稳定在130万亩左右;植棉逐步向北部淡水资源较差和中、重度盐碱地宜棉县区无棣、沾化、滨城和博兴等县区转移。 截至2013年,滨州市共登记注册棉花专业合作社223个,其中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植棉大户1546户,植棉面积7.73万亩,占全市植棉面积的5%以上,是稳定滨州市植棉面积、走产业化发展路子的主力军。 从2010年开始,借鉴新疆机采棉发展的经验做法,率先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机采棉示范基地,经过4年的试点示范,总结探索滨州市及黄河流域棉区的机采棉技术模式和技术路线,取得初步成效。从种到收的14道工序中,整地、灌溉、播种、喷药、中耕、施肥和清棉柴等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放苗、间定苗、去叶枝、剥赘芽、打顶和采摘还需人工操作。 所以,实现棉花大规模机械化采摘,必须调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整合资源,在品种、种植模式、化控、脱落剂喷施和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此外,大力推广棉瓜套或棉菜套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掌握科技植棉、轻简化栽培方式,提高植棉效益,以带动农民植棉积极性。 本报记者 王茜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