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里烧纸的少了,持鲜花祭扫的多了 |
三天内两万枝菊花全部换完 |
| |
- 2014年04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公墓门口,市民用黄纸换领鲜花。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
|
本报聊城4月7日讯(记者 刘云菲 通讯员 闫向军) 本报联合市民政局公墓管理处推出“黄纸换鲜花 文明祭故人”活动。5日,清明节当日迎来祭扫高峰,祭扫人群中,半数以上人手持鲜花,很多市民非常支持活动,主动将手中的黄纸换成鲜花,三天时间里两万枝菊花全部换完。 5日上午,在聊城市公墓管理处万寿陵园区,陵园的停车场内停满了车辆,市民携带着祭品、鲜花、黄纸等为故人扫墓。尽管还是有市民手持黄纸或者冥币前去扫墓,但是记者发现,手持鲜花的市民占有半数以上。还有很多人主动前往活动换鲜花处,希望能获得几枝菊花。而就在陵园门口也不再只有卖黄纸的商家,还有很多在销售鲜花的商贩,前往购买鲜花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 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她在报纸上看到这次清明节本报推出“黄纸换鲜花 文明祭故人”活动,她本来想去购买黄纸,可是觉得要改变以前的祭扫方式,她就什么都没带,直接在换取鲜花处,领上了几枝菊花祭奠故人。“来扫墓关键是对故人的怀念,尽孝不在东西多少,只要有心,何况现在烧纸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发生事故,何不采取用鲜花这样低碳的方式,岂不是更好嘛!” 另外,今年选择网上祭奠的人数增多,据介绍,聊城公墓网上祭奠的地址(http://www.lcgm.gov.cn)的点击量达到3000多次,不少市民在网上为已逝亲人建墓地,为亲人献花、敬酒。 该公墓管理处主任王存忠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接受绿色低碳的祭扫方式,为了满足市民需要,他们今年特意增加了鲜花的数量,而今年清明三天,两万枝免费菊花已经全部换完。手持鲜花来祭扫的市民也比往年多了三成。“今年来祭扫的市民,有半数以上是用鲜花代替贡品祭奠,鲜花已成为市民清明祭扫必不可少的用品。 南京老人来聊祭奠烈士父亲 2011年才找到父亲遗骨,祭奠一下了却多年心愿 本报聊城4月7日讯(记者 刘云菲) 4日上午,一位白发老人来到聊城革命烈士纪念馆,他将一面鲜艳的党旗盖在了纪念堂内的一个骨灰盒上。老人名叫袁长喜,今年78岁,当天从南京赶到了聊城,特意来祭奠他的父亲——袁兆文烈士。 袁兆文烈士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聊东工委宣传部长、中共聊东北工委宣传部长。抗战初期,在日伪顽气焰嚣张,我党力量薄弱的形势下,不畏强暴,积极组织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由于长期艰苦的游击斗争生活,积劳成疾,于1941年病故。 袁长喜说,他父亲1916年出生在聊城蒋官屯前铺村的农民家庭。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继母将他抚养成人。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父亲交不起学校的伙食费,就和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父亲学习很刻苦,多才多艺。有一把简陋的京胡和竹萧。1938年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由于战斗生活艰苦,父亲积劳成疾,染上了肺结核。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部队无法买到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父亲不能随军战斗,只能在家休养,可是他还坚持党的地下工作,拖着不断吐血的瘦弱身体东奔西走参加秘密会议。1941年秋,父亲精力耗尽,病逝家中,年仅25岁。 袁长喜说,父亲去世时年仅25岁,当时他还不到4岁,母亲还怀着没有出世的妹妹,妹妹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他是父亲唯一的儿子。2011年他寻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将父亲的骨灰存放在了革命烈士纪念堂。“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深,那时候怕日本鬼子扫荡,母亲把父亲的照片都烧了,现在也没留下一张照片,这很遗憾。我岁数也大了,出门不太方便,今年我说什么也得来看看父亲,了却我多年的心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