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本报率先报道了《投资担保扎堆开业,或涉违规揽资》的现象,文章一经刊出,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的高度重视,同时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多家国内新闻门户转载了相关文章。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协会就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不少公司打着非融资担保公司的名义,以搭建平台为企业融资、替百姓理财为借口,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这种现象不仅在济南有蔓延之势,周边省份也是愈演愈烈,如果任由其发展,社会危害极大。”看到报道后,省融资担保企业协会相关领导第一时间联系本报,该领导如此表示:“就像你们晚报写的那样,前几年在河南洛阳等地也曾经出现了几百家打着搭建投资担保平台的口号向社会进行非法集资的现象,最后卷款跑路的公司不在少数,该地区涉案资金超过数亿元,而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处理此类事件,但是投资人的钱能否追回还很难说。” 其实,针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现的社会问题,去年底,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一次集中清理规范,重点是以“担保”名义进行宣传但不经营担保业务的公司,防范其以“担保”名义误导、欺骗公众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对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或违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和取缔。 根据省融资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目前在工商注册备案的带投资担保字眼的公司达到数千家,然而获得金融办颁发的融资担保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只有483家,而且这483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绝对不允许面向社会公众获取资金,而是主要承担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对接,负责贷款担保工作,解决社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因此,社会公众需要区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区别。凡是在繁华路段开设门头,特别喜欢扎堆在银行附近的带担保字样的投资担保公司或者投资咨询公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违规问题。老百姓在咨询这类企业进行相关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记者后记 今年,受制于资本市场不景气、国内实业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泡沫论等相关因素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投资渠道愈发狭窄。在通胀高企,物价上涨较快的背景下,又逼迫老百姓不得不四处寻找能够抵抗通胀的各类产品和投资渠道。这就给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和个人创造了一些机会。他们打着为企业融资的幌子,承诺高息向社会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就进一步吸收资金,“借新还旧”以使资金链能继续转下去,然而最终坑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财金记者 胡景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