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要有更多当代思考 延续上一季中国当代艺术“亿元神话”的余温,近期,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拍出8300万元(港币)落槌价,并以9420万元(港币)总价成交。近几年来,岳敏君、曾梵志、徐冰、周春芽等一批当代艺术家频频活跃于国际舞台,青年一代陈可、韦嘉等人的作品,也频频拍出高价。正当远处春拍“趁热打铁”,力推中国及亚洲当代艺术板块时,山东却似乎依旧沉浸在传统艺术的宁静之中,少有波澜。 “很多人对当代 艺术认识存有误区”
什么是当代艺术?许多山东百姓对当代艺术的普遍反映是“看不懂”、“哗众取宠”,有些艺术家也是“谈当代艺术色变”,不予认同。 眼下,确实有许多不良的艺术形式“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让人们对整个当代艺术产生了理解误区和心理抗拒。“很多山东人处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存在误区,被一些泛滥而低质量的作品误导。除了这些,他们还对当下的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是否值得追捧、拍出高价怀有质疑,但是,这并不耽误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艺术本身是高于生活的产物,观众在观察真正的当代艺术时也难免会有‘不懂’的现象,特定的表达方式会让大众产生认知困难,但一旦了解透彻,便会惺惺相惜。此外,当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广泛,观众不能以偏概全,比如上世纪80年代艺术界曾涌现出一批‘对抗式’的艺术作品,涉及到许多政治话语、敏感内容,但这不是当代艺术的全部。每个特定时期出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是真实的社会反映,因为那时我们需要一些政治突破的改革力量”、“艺术的欣赏确实需要熏陶,欣赏能力的提高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注重作品是否能够吸引人同时,也要理性用知识去分析作品好在哪儿。因此,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认识,既不能讳莫如深,也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妄加贬斥,甚或是做一些不恰当的评价。”
艺术也可以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当代艺术没有那么可怕。相比而言,传统绘画往往倾向于文人情怀,强调心灵寄托,它的含蓄已经无法表现当代社会的激昂节奏,而当代艺术是反映一部分当代人的精神文明追求,一种本真的生存样式,而非传统的固有地域文化形态及其延续,真实地诞生在我们身边。 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曾经的现代艺术具有强烈的拯救意识和现代性,将艺术推向了空间,推向了社会性批判,推向了人性纠结的讨论等,而现在的“当代性”既要解决现代性的老问题,又要面对今天这个时代,它的表达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向问题密切相关。从中国现实来看,改革开放后30多年,西方的现代艺术与中国本土生长的艺术杂糅在一起,更加复杂。但这并不妨碍当代艺术新锐辈出,他们以各自的创新智慧,持续充实、扩展着艺术历史的当代性概念与涵义。 今天,山东美术院校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的艺术,他们真诚地把感受表达出来。当代艺术把新旧艺术进行了不同方式的糅合、替换、更新,形成了新的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在语法中往往会把东方的、传统的东西复活,会促使山东艺术的进步。
当代艺术为何 “逃离”齐鲁大地?
“山东有很多做当代艺术的年轻人,但基本是跑到北京或许多南方城市去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吕胜中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吕胜中的剪纸装置《招魂》系列,使传统的剪纸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转向动态,拓展了剪纸艺术的新空间,运用后现代艺术观念为民间美术赋义,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现在,他已经离开山东很长时间。 在当代艺术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齐鲁大地却相对安静,做当代艺术的人很少,展览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许多当代艺术青年选择逃离,或者“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本地的认同率比较低。“山东没有当代艺术发展氛围,与地域文化的保守有很大关系。”孙磊说,“这种保守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是文化制度的方式,我们所宣扬推进的文化与当代艺术关联不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当代文化艺术的不信任感,不敢尝试。我们文化机制的保守,让我们平时最多看到的是‘官方’与‘主流’的艺术形式,而这往往是以牺牲那些富有激情的创作、牺牲鲜明的观点与立场为前提的,并造成一种‘随大流’的状态,创作会产生许多模式化、典型化的形态。山东艺术家惯有的基本功、踏实的性格都是不错的,但创作还是基本处在模式化进程中,逐渐为自己划定了一个‘圈子’。我们还应具备更多强烈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精神。” 当然,当代艺术在山东相对冷清,并不意味着山东人在此方面没有尝试和发展,早在1980年代初,青岛、济南两地就有年轻艺术家开始探索抽象性、表现性的创作,像隋建国、吕胜中、高氏兄弟等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力。“我们山东人有许多有深度的、优秀的当代艺术,因此,山东没有当代艺术的氛围并非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或者我们的地域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大气候使然,才出现了山东人做当代艺术在外才能发展成名的尴尬现象。”
当代艺术存活 更需良好的社会土壤
“我们生活在当代,但老百姓对当代艺术接触不多,不了解,这不是个好现象。”吕胜中说。 任何事情都具有“硬币两面”的问题,山东传统绘画的力量较强、市场很好,艺术创作模式化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当代社会语境下,我们有很多问题值得表现,亟待发现,但我们会受到机制、批评、市场的约束,所以往往会出现无的放矢的尴尬现象。”孙磊说,“眼下,大部分省内青年艺术家能够以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当代艺术,由于机制不认可,不受主流推崇等原因,在做法上还是没有太大改变,市场上也只有一些零散业余投资者在运作这方面的作品。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方向是非常明显的,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展览都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全国市场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度已经相当高了,尤其是新水墨,许多大型艺术机构纷纷选择从新水墨入手。” 解决山东当代艺术发展的尴尬境地,机制做出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两个途径”。首先,在文化机制上,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要鼓励放宽创作空间,为更多青年艺术家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的投入会更好地促进艺术区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机制上,院校可以设置当代艺术课题、设立实验艺术的艺委会等,慢慢形成当代艺术的发展氛围,培养当代艺术人才。 可以看到,山东当代艺术也在星火燎原,去年十艺节期间的综合材料特展,以及十艺节全国美展上的一些当代雕塑作品,都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开辟艺术空间、美术馆,举办类似展览很有必要,在山东,可能会有许多艺术家在尝试当代艺术,但苦于没有支持和展示交流条件。山东的文化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将不足补上,有意识的去拓展和发展。这些空间也能让百姓更好地认识当代艺术,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当代艺术,就相当于我们还生活在古代,真的很可怕。”吕胜中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