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荷花路路口附近的将军路西侧非机动车道上,一井盖破损后一半凸出地面,立在路中。附近居民称,井盖十几天前就坏了,没见有人来修。“晚上行车根本辨认不清,已经有不少行人在这里受伤了。”5日,记者联系了市政公用事业局,工作人员称将立即修复。(详见5月6日《齐鲁晚报》C05版) 损坏的井盖潜伏在马路上,时刻准备着给不小心的市民以伤害。一直以来,这种“公共设施管理悲剧”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点多次上演,似乎成了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 小小井盖事关安全,拷问着城市管理的水平。需要诘问的是:修个窨井盖为何非得反复“折腾”?原因无非有二:其一,窨井盖属于多头管理,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管理部门,即使找到了也因为责权不明而被相互推诿扯皮;其二,职能部门联动反应不够迅速,尚未形成快速应急和处置机制。 管好小小的窨井盖,无非就是“认真”二字——有关部门要认真地将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使每个环节都有专管之人、每个人都有专管之责。至于具体措施,笔者的建议有二:一是在窨井盖上标识出所属单位、编号等基本信息,使公众发现隐患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婆婆”检修;二是可以借鉴厦门市立法修复窨井设施的做法,如果市民发现窨井盖丢失或损坏,可直接拨打110报警。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一小时内必须到现场,24小时内修复,否则将面临一定数额的罚款。 从当前来看,要避免井盖伤人,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多一分细心,少一分马虎,多一点未雨绸缪,少一点粗枝大叶,才能让问题窨井盖远离我们的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