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掀起了一股“跟着舌尖去旅行”的热潮,市内多家旅行社实时推出了“舌尖之旅”主题线路。人们常说,去的地方多了,都不知道该吃什么了。其实,有家、有爱的地方,吃什么都香。本期特地邀请了几位旅游体验师,说说旅行中的家乡味。 (贾鹏 整理) 程鲁梅 银行职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吃货”一词,感觉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恰到好处。有的时候会萌生一个想法,沿着陌生的街巷仔细寻找或是按图索骥吃遍旅游目的地的特产名吃。曾经为了品尝灯笼灌汤包,特地驱车前往开封;也因为了尝口槐花饼,冒雨登上七星台。 我出生在济南,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把我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居住在仙境蓬莱,那里依山傍水、物产丰富。儿时的我养成了贪吃美味的习惯。胶东妇女是很会烹饪的,外婆总是把普通的家常菜做得有滋有味。哪怕只是一条小咸鱼,把它放在锅底的炭火上烧烤一下,屋里立马就香气四溢开来。我最偏爱的美食还要数炸老板鱼,新鲜的老板鱼剁成方块,挂上面糊,放到滚烫的油锅里连炸几下,不需要加任何佐料,完全是原生态的吃法。炸出来的老板鱼,外焦里嫩,色香味俱全。但因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大都比较拮据,猪肉等物品还需凭票购买,所以炸老板鱼和蒸肉大都是过年饭,平时只能偶尔吃上几次解馋,疼爱我的外婆总是在有限的开支内让我吃得最开心。 如今,喜欢旅游的我,走遍了祖国各地,每到一地,总要去品尝当地的名优特色美食。但无论走过多少地方,品过多少风味佳肴,我最喜欢的还是鲁菜,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美食,还有小时候那种独特的味道。我知道,自己留恋的不仅仅是几道喜欢的菜品,追忆更多的,是外公外婆那份浓浓的爱意。
l 卢晶 律师 我出生在东北黑龙江,来到齐鲁大地读书就业,现在算来,在济南生活的日子居然比在东北的时间还多些。可是,有些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上,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口味和喜好。在家里,经常吃小葱、生菜蘸酱,去饭店几乎必点大拉皮、大丰收什么的。东北菜看起来不是很高档,也不上什么大席面,可是却是当仁不让的家常好菜。小鸡炖蘑菇、酱棒骨、大拉皮,还有“乱炖”,都是耳熟能详的东北特色美食。 走过千山万水,最令我想念的,还是东北招牌菜——杀猪菜。杀猪菜起源于东北的农村,每年秋收农忙之后,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或过年前把家中的肥猪宰杀,制成各种菜肴,招待乡邻。“杀年猪”,一般多在腊八之后杀,故又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的民谚。过去乡下一到“腊八”,过年的大幕就徐徐拉开了,大家开始“忙年”。杀猪这一天,村里的亲朋好友,乃至嫁到外村的闺女,还有女婿,全都请来家里吃这顿杀猪菜。 过年,是咱们最隆重的节日了。年关将近,无论在哪里,都会想方设法回家去。曾经济漂的我,也会跻身春运大军,年年回家去。火车上一句:“到哪了?”“过了山海关了!”心里就砰砰跳得厉害,感觉东北家就近了。回到家里,是父母最热切的笑脸,带着嘘寒问暖,带着熟悉的妈妈做饭的味道。所有的舟车劳顿,都觉得值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