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事迹 为救战友 扑向炸药包 本报5月13日讯(记者 王领娣 见习记者 于雪莹) 王杰是继雷锋之后又一位英雄,在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段剑秋从军时与王杰是战友,一直受王杰精神鼓舞,结合当下的社会风气,段剑秋从2011年到2013年完成40余万字的《英雄梦》创作,希望能将这种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王杰的口号,他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也不断地践行自己的口号,战友有困难,他义不容辞帮忙,重活累活,他冲在最前面。“这就是我的战友王杰,我与他同岁,当年同属于济南装甲兵,他在坦克二师工兵营,我在坦克教导团,多年来,一直被王杰高尚的精神所激励。” 退伍回乡,段剑秋一直念念不忘英雄王杰,“老来退休,我又想到书写王杰,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更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过前期的斟酌、构思,2011年4月我开始动笔写作。”在写之前,摆在段剑秋面前是如何将英雄与趣味结合在一起。英雄难写梦难成,既不能将英雄无限拔高,更不能亵渎崇高,还要将内容赋予一定的趣味性,后来就想在王杰的故事里穿插部队里发生的有意思的小故事,动笔开始,思路滔滔,一气写了九卷五十回。 2011年12月第一稿完成,但是一些细节和场景描写不是很确定,段剑秋说:“这部小说,用的是王杰的真名,但是其他人物是虚构的,书中的主要框架也是王杰的主要经历。”初稿成后,段剑秋又到王杰的家乡金乡县、王杰父母后期生活的内蒙阿荣旗、王杰牺牲的江苏邳州市张楼做考查,就怕景物描写与历史人文有错。 结合实地考查的结果和战友、朋友对书中具体写作细节方面的指导,段剑秋将初稿又做了两次修改,最终在2013年3月完成定稿,共计41万字,并于2014年4月印刷成册,“我想将王杰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到。” 王杰生前是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在一次训练中为掩护民兵而英勇牺牲。 1942年,王杰出生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8月,王杰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入伍以后,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奖,被评为模范团员。 王杰坚持写日记,1965年5月1日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以后就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几天后,他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7月14日上午,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关键时刻,王杰连一句呼喊都没有,迅速一个前扑,将炸药包压在自己身下(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人员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根据王杰生前愿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泽东主席看了王杰事迹报道后,动情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亲笔为王杰题词。 本报记者 王领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