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结束后,刘涛老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为读者分享他的教育经验,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涛老师您好,关于小学升初中,您认为家长该怎样引导学生平稳过渡? 刘涛(以下简称刘):首先我想说,小学与初中学习模式不同,如果把小学课程比作妈妈喂饭给孩子吃,那么到了初中,就需要孩子拿筷子自己上桌吃饭了。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使得很多初一新生不适应,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严重的导致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一次落后,往往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形成自卑的负面心理暗示,而这种变化是家长一定要警惕的。 记:那您所说的这种学习模式转变,具体是怎样转变的? 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目多、课程难度加大是一个最直观的变化。进入初一,科目一下增加到十几门,课程“多、新、深、广”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这一变化会让学生措手不及,以至于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后会产生厌学心理。 记:就像您刚才讲座中讲到的,除了课程,是不是教师的变化也会影响学生? 刘:对,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个方面,初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从直观的知识变成了概念化、理论化的东西。小学生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老师内容少、节奏慢、循循善诱的讲课方式,而初中老师教学内容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如果学生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思维里,就会出现听不懂、反应慢的现象。 记: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和家长该如何应对? 刘:我先从家长这个方面来讲一讲,希望各位家长能引起重视。进入初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生命状态、学习状态,并且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业总是要催促”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学生消极的生命状态,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自我态度上,主动、自信、自理才是一种好的生命状态,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通过平时的小事培养他们这些良好的生命状态。 在学习状态上,自卑往往来自于失败的记忆,老师的冷眼、同学的讥笑、家长的辱骂都让学生本身越来越自卑,所以作为家长,不能总是抱怨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才能不让学生走进自卑的泥潭里。 记:学生该注意什么? 刘:听课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十分重要,一年365天,学生198天在学校度过,而在学校的每天几乎都是在听课。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48人的班级里挑选倒数9名的学生,教授了他们听课技巧,下一节课让这些学生去听课,并进行了当堂测验,9名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原来班级学习第一的学生排在了第五位,所以听课对于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记:在采访的最后,刘老师还有什么心得要送给学生以及家长吗? 刘:我想说,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人们总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行动,习惯就像缆绳,只要每天都给他上新索,他就牢不可破,所以好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而这就需要学生和家长一同努力。培养良好习惯,从而让好成绩也成为一种习惯。 采访结束后,刘涛老师将电话和QQ留给了家长,家长朋友们如果碰到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向他咨询。电话:18563141366、QQ群号:252302372。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