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双耳陶杯,出土于国井扳倒井所在地、中国酿酒文化起源地、酒祖仪狄故里、中国白酒名城高青,是继2012年出土汉代饮宴图之后,高青数千年酿酒文明的又一重要物证,为汉代高青县酒业的发达提供了实物佐证。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从《礼记·礼运》中“污尊抔饮”,到成语中的“觥筹交错”,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从书圣王曦之借“曲水流觞”饮酒,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到苏东坡“一樽还酹江月”,范仲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皆是饮酒器具。上古之人临池用手掬捧而饮,草莽英雄瓢舀碗盛豪饮,文人雅士持杯把盏酌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器的制作技术,材料,酒器的外型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故产生了种类繁多,今人目不暇接的酒器。 不同造型、弧度的酒杯,对于酒液的香气与口感所造成的差异与影响之大,每每令人十分惊异。酒杯虽然不会改变酒的本质,然而,酒杯的形状,却可以决定酒的流向、气味、品质以及强度,进而影响酒的的香度、味道、平衡性及余韵。 东汉酒文化既秉承了先秦战国的豪放,又浸润了汉朝无为文化的含蓄,因此,从饮酒习俗上也表现出来,从豪饮转而小酌,王褒《僮约》中写道:“欲饮美酒,才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在当时,不仅一般官吏、百姓,即使奴僮,也时常饮酒,人们饮酒中,既要感受酒给人带来的那种仙境般的愉悦,又“不得倾杯覆斗”。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酿酒技术,即如何提高酒的浓度。正是由于汉代人们的探索,我们才能看到从汉墓中出土的各色酿酒工具和饮酒用具。 高青县出土的东汉双耳酒杯为陶质,椭圆形,为一对。该酒杯的发现,证明了东汉时期一直延续着齐国故地的酿酒技术,一直持续传承,酒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耳杯,又称“羽觞”“羽杯”等,是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耳杯通常的形状为椭圆形,平底,两侧各有一个弧形的耳。“羽觞”名称的来由,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像爵,两耳像鸟的双翼,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饮酒时,杯上可插上羽毛,意在催人快速饮酒,所以称为“羽觞”。羽觞自东周产生以来,延绵上千年,至唐代便基本走完了其全部旅程,唐代以后罕见羽觞,偶有所出也是后世仿古之作。 国井扳倒井历史文化始于酒祖仪狄,盛于西周初期,姜太公在今高青地建都营丘。从此到唐代杜甫畅饮于青丘,和宋太祖册封国井,中间几千年的酒文化历史尽管不乏文献记载,却因缺少出土文物佐证一直存在断层。东汉双耳陶酒杯,很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为高青县中国白酒名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