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柱
古县牟平素有“东卢西桂,南蛟北崔”四名山之说:城东卢山,城西桂山,城南蛟山,城北崔山。牟平境内山峰众多,若以山高而论,仅海拔300米以上的就有百座(据《牟平区志》),昆嵛山高923米,居群山之首。而这四山之中,仅卢山高422米,而余下的均不足200米,却何以冠“名山”之称呢?想来必有原委。据笔者考析,当有如下两个原因。 其一,题目中的“牟平”,非指牟平全境,而系牟平古城——立足牟平古城,以此为中心,视野所及,拱围四周且距离最近的只有这四座山:东十里卢山,西三十里桂山,南五里蛟山(又名交山),北八里崔姑山(古称麻姑山)。其二,这四座“名山”非以高度排序称“名”,而是登城环望,近城四山均有讲究:或以形胜可观,或以人文斐然。 先说卢山。此山系昆嵛山余脉,形似笔架,原名笔架山,又称卢其山。卢山三峰并立,中峰最高,雄伟奇峻,风光秀美,与古城牟平东西相望。山体西侧青石连绵成片,雪后银装素裹,“城中望之,飞青舞碧,如披画图”,誉为“卢峰霁雪”,牟平十景之一。明清以来,这里多建寺庙,香火繁盛,以卢山院、山神庙(今遗址尚存)为最。另有“望仙台”、“孟良口”、“福仙口”、官道、升仙台、虫神娘娘庙、九栋庙、官人阁等人文胜景。 次说桂山。据民国版(1936年)《牟平县志》载:“县西三十里。中有洞穴,山脚有洞,东西通透,水深莫测,人每燃柴洞口,以探其深浅,而烟辄从山后洞出焉,相传曾开铜矿于此。道光已未秋,又陷一洞,中多石钟乳,人争采之。”多年来,这里还流传着不少与桂山相关的民间故事,如“狼洞探险”、“金桂、银桂的故事”、“魏忠贤桂山采金”等。另外,桂山还与牟平十景之一的“白塔残阳”有关:早年间牟平城南二里处(今快活岭公园南)有两座元代石塔,传说是两女僧葬塔。两塔间距丈许,近看东西走向,远望则南北、东南、西北均成一线,故时称“转阳塔”。每当春末夏初时分,落日在城西三十里的桂山低凹处,残留半边,尚未沉没,此时双塔周围已暮色四合,但塔峰和中间空隙,仍可见来自桂山的夕阳余辉。 再说蛟山(又名交山)。在城南五里,高格庄村西。明杨循吉撰《宁海州志》(未刊本)曰:“双峰并立,如兄弟然。”而民国版(1936年)《牟平县志》则曰:“山起伏腾趠,如蛟龙状,因名。”其实这是民国《牟平县志》不加辨析,照本引用清同治《宁海州志》语而以讹传讹。实地察看,山势平缓,并不险峻,实无蛟龙腾跃之状,倒是明杨循吉《宁海州志》所言为真。如此说来,蛟山有名,非山高且险,当与清道光年间于此成立的民间文学社团——蛟山诗社有关,以文而名。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邑人赵田在的倡议下,宫卜万、孔继堂等一批文人学子和之,成立蛟山诗社,一时应者如云,“齐唱蛟山上,共推一世豪。”堪称清末牟平文坛一大盛事。诗社之所以选址蛟山,一则距城较近,方便聚会;二则绿水青山,视野开阔,放眼北望,城垣、崔姑山、莒岛、大海尽收眼底。因景生情,彼此唱和,或言及周边四山,题目所称当此而出,也是顺理成章了。蛟山诗社存续。期间,牟平地方史志学者宫卜万以几十年心血辑成的《牟平遗香集》在众社友的参与下,“检阅校正押韵此书,凡历寒暑,并积极募刊刷印”,为后世留下一部珍贵的牟平地方历史文献,蛟山诗社功不可没,蛟山亦有幸见证了这一切。另据村中老人说,清代牟平巨商“常大兴”常世淦,死后安葬于此。 最后说崔姑山。位于“县北八里”,今养马岛立交桥东,高66米,在城北一带算是“一山独秀”了,现多有采土石于此,山貌受损。据考,“原名麻姑山。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于山东坡出土一断碣,上书‘西至麻姑山’字样,为信仰道教女仙麻姑遗迹之证。后全真改祀,村民为保全,改麻为崔。”其时当为元末明初。另有一说,很久以前有一崔姓女子看破红尘,仰慕全真清静散人孙不二(养马岛孙家疃人),在此建庵出家,人称崔姑庵,山也就叫崔姑山了。她潜心修炼,乐善好施,自种瓜果蔬菜,食之有余,多送四周百姓,还懂医道,擅长儿科,百姓的孩子头疼脑热,小灾小病,她自采草药煎汤,药到病除,百姓自然对她也多有关照。一次有歹人欲对崔姑做恶,百姓得知,群起驱之。崔姑去世后,人们自愿为其修墓,安葬于山前。庵墓现已无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