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今日关注
  • 山东新闻
  • 国内
  • 国际
  • 娱乐
  • 体育
  • 报料
  • 评论
  • 论坛
梦想助推“展翅”的力量
双举海参梦想基金继续延伸170名孩子受到捐助
2014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双举在给孩子发放梦想基金。
  20日,双举海参梦想基金继续发力,为孙家疃街道办、张村镇、羊亭镇共10所中小学170名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和道德少年发放了近10万元的助学款。在这其中,很多孩子都是多年来连续受助的对象,一年年,孩子们因为有了梦想而变得有了能量,而他们的“李伯伯”给予的梦想基金,也让孩子们的梦想有了底气,有了力量。
□ 李伯伯又来看我们了
  “2013年,您来的时候我还上一年级,当时我想要一双溜冰鞋,”锦华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卓荣江声音洪亮地说,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自己想要溜冰鞋的愿望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而有了李伯伯的梦想基金,去年,他拿出一部分为自己实现了这个大大的梦想。20日,李双举伯伯再次带着梦想基金来到锦华小学,卓荣江别提有多开心了,他说“自己今年已经熟练的溜冰了,谢谢您,李伯伯。”
  像卓荣江一样,连续感受到李双举梦想基金温暖的孩子还有很多。普陀路小学二年级四班的金伟阳也是第二年得到捐助。“李伯伯,去年我告诉您,我想当一名厨师,今年我已经会做一盘炒土豆丝了!”金伟阳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威海七中七年级的王强因单亲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可自从2年前收到过梦想基金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得,原本成绩优异的他学的更认真,更好了。“基本上科科都是满分,让我们当老师的也觉得十分骄傲。”威海七中的王老师说。
  据了解,在威海,多次收到过双举海参梦想基金的孩子有几百名,在他们心中,李伯伯是那个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人,而正因为有了这份基金,他们的梦想之路才更加坚定。
□ 这份基金为梦想准备
  说到双举海参梦想基金,这还有段小插曲。从1992年至2012年,李双举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资助孩子们,但他一直想给这份基金起个名字,一开始,这份基金叫做助学基金。
  “孩子们领了这份钱,好像只是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李双举说,这和他的本意有点差距,他常常反思,我们给孩子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些孩子,给与他们的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更应该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2013年起,助学基金正式更名为梦想基金,李双举认为,人有了梦想,便有了能量。
  很快,这种更改便收到了想象不到的效果。每一个孩子在用力量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便是对这种效果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每一个收到梦想基金的孩子,都有自己或远大或平凡的梦想,而有了这份梦想,他们在自己并不富裕的生活中,拿出了一部分力量,用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普陀路一年级的张燕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如今她已经懂得包扎小的伤口了。千山路小学二年级三班的徐延亮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如今每天晚上都坚持跑步。
□ 小团队因善举有了大智慧
  10所学校,170名受助学生,在孩子们谈梦想的时候,他们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李伯伯,在他们心中,李伯伯也许是有钱的大老板、大企业家。但也许长大之后,他们才渐渐懂得,捐助他们梦想基金的李伯伯只是一个“小老板”。
  每天清晨,在市区统一路140-3号几十平米的双举海参专卖店里,会传来一阵阵集体诵读的声音,弟子规、道德经……李双举总是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传达方式,让他的员工感受到与赚钱相比,学习和感恩才是更应该努力研修的。
  每次到学校进行捐助时,李双举总会带上员工们一起,在认真听完孩子们的梦想后,也让员工们说说自己的梦想。而每一次和孩子们的交流,双举海参的员工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孩子无法选择家境的贫与富,也无法逃避他们必须面对的困境,但他们的梦想和他们的努力确实独一无二的,我们大人又何尝不是呢?”员工林东红说。
  “人在一起只是群体,心在一起才是团队!”李双举说,在不断帮助孩子们的过程中,他和员工的心走得更近了,员工了解了老板是个怎样的人,老板也在不断听着员工们的真情流露,这样的团队,就算再小,也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就像爱心助学一样,尽管已经跨越了18年,但他仍然会坚持下去,因为正是有了心的交流,这才成为一个品牌,成为城市里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