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1948年6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成立了国际档案理事会,这一非政府间的国际档案专业组织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人类的档案遗产不受损害,鼓励人们利用和研究档案。后来,每年的6月9日被定为了“国际档案日”。为此,本报与省档案局从本期开始合作推出“走进档案——2014年国际档案日专题”。也许,我们对陈列在档案馆内卷帙浩繁的各种档案有神秘感,更有距离感,但当看到威海市档案馆提供的一幅幅体现百年前近20万华工赴欧参战的珍贵历史照片后,相信读者都会感受到,档案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平民百姓在历史进程中的忠实记录,是一个成长或衰弱的文明机体的真实写照。无论文字产生之前的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还是有了文字之后记载的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等等,展现的都是经历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沉静在水底的沙石与瓦砾,不管时间去了哪里,它们都在。 端午节前最热的那天中午,一位叫梁永高的老人顶着一头汗水到办公室来找编辑,他说看到人文齐鲁5月29日刊登有关青岛解放的文章后,很是激动。“我就参加了那场战争,那时我还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打开老人撰写的个人回忆录,一场场战争如黑白胶片在眼前轮转,《一次战斗俘虏五个美国兵》正是他时任胶东军区南海独立二团二营营部书记时经历的一场特殊战斗。直到送走老人,我才回过神,这位语气平和、脚步稳健的老人早已过了耄耋之年,老人家冒着酷暑跑这一趟,他心中该有多少对过往的眷恋和记忆渴望与人倾诉啊。 本期一版刊发的文章《傅斯年子侄轶事》,让人更加印证了上世纪初期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从论文研究课题可以看出,傅乐淑与其兄傅乐焕研究领域几乎相同。傅乐焕的《辽代四时捺钵考》论文曾名重一时,傅乐淑在这个领域也是下过一番苦功,而兄妹二人研究道路的相同绝非偶然,当与傅斯年的指导或指令有关,从另一个侧面显出傅斯年学术眼光的独特和深邃。此文除了印证傅氏家族自大清到民国“傅胪姓名无双士,文章开代第一家”的辉煌,亦说明傅家到傅乐淑这一代,文化香火尚未荡尽,并且以另一种方式在民族刀光火色的衰微中艰难延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