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杰 出天门西去逆长江而上,经宜昌达恩施。这一路山连着山,洞牵着洞,路漫漫,雾弥漫,把“千山鸟飞绝”那句诗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不知当年陆羽出门找茶,是不是走过这条路,可真的是千辛万苦,难于上青天。眺望山间,纵是如此艰险,我们的建设大军也已经开进山里,劈山凿洞,架桥修路。据说,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铁路,将来一旦建成,火车从沪到蓉只需十个小时。500年前唐代诗人李白想象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就将成为现实。陆羽是没这福分了,他的后人却可以乘着高速列车,西出东进,尝遍天下好茶。清代有《续茶经》,当代必有《再续茶经》,谁续,大家拭目以待。 在恩施住了一夜,寻访这里盛产的雨露茶。有茶叶当然就有传说,雨露相传始于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左右恩施一位姓兰的茶商,垒灶研制,沿用唐代制茶工艺,将鲜叶蒸至半熟,摊晾,趁湿搓揉成条,外形紧圆挺直,色绿如玉。雨露茶因此得名,据说,这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汤清叶绿,香高味爽。很巧,住处边就有一个恩施玉露茶专销点,叫做恩礼臻品,合乎恩施之喻。依惯例先品后买,一袋只有一两的花枝雨露陪我到了夜郎的国度,还挺合口味。恩施,一个多好听的名字,雨露又是曼妙委婉清新之物,出茶的夫人沈传玲彬彬有礼,成为我下一次恩施之行不可阻挡的理由。 绕过喧嚣燥热的大都市重庆,直接来到了我心中的红色圣城遵义。这是一个因为一次会议而留名历史扬名天下的城市,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在前途渺茫、路径不清的生死关头,召开了内部整顿会议。确定之前一直受到排挤的毛泽东为主要领导,解决了领导权问题,平息了队伍中的悲观情绪,一年后胜利到达陕北。从学习历史的那一天开始,遵义就一遍一遍地在我的眼前闪过,影响之深,记忆之深,视若老家。却总是无缘走近,多次失之交臂,只能望眼而欲穿。路过岂能错过,2014年4月20日上午,在伟大的遵义会议开过79年又三个月之后,我站在了那座熟悉的小灰楼前。激动的自然是心情,表达的方式就是合影留念,就是流连忘返。我也稍有想法,现在会址周边正在如火如荼地扩建,已经建成的红军街实际就是一条商业街,茅台镇的各种“茅台酒”占据半条街,再就是遵义各地生产的茶叶。要不是建在遵义会议会址的边上,看不出这条红军街与红军有何干系。原汁原味是每一个参观者的期望,在毫无尊严的大拆大建中,不仅失去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会就此割裂历史与现代的链接,意义全失。 我们一直没有弄懂原产地这三个字的深刻含义,其实,真正的茅台酒在离遵义60多公里的仁怀市茅台镇。而遵义产茶的地区是湄潭县,离遵义市区有58公里的路程。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曾经有两支大军先后来到遵义,一支是武军,另一支是文军。武军就是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的红军,长征路过此地,召开遵义会议。文军则是抗战时期由浙江西迁到遵义市湄潭县继续办学的浙江大学师生。历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武军来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文军驻扎,同样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其实,我到湄潭就是为茶,一看世界最大的茶壶,二访抗战时期在湄潭成立的民国政府中央实验茶场。 说是世界最大的茶壶,其实是一座茶壶式的建筑。壶基座高度25.6米,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内体积28360.23立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茶壶内是一个可娱乐、品茶、饮食的休闲场所。这座颇有创意的建筑物建在湄潭县城里的湄江河畔的小山头上,隔河远望,茶壶立于全城最高点,意喻一壶茶水,滋润湄潭人民。除此,湄潭还有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中国茶城、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称其为茶城名符其实。至少,种茶之外湄潭人知道拿出更多的精力,挖掘茶文化的深厚积淀,营造茶文化的浓厚氛围。近几年,湄潭的红茶,尤其是湄潭翠绿茶,畅销全国,成为贵茶的代表。 1939年,浙江大学辗转数千里到达湄潭,此后七年的时间浙大一直在湄潭办学。不久,爱喝龙井绿茶的蒋介石委员长下令在湄潭创立中央实验茶场,也叫中央桐茶实验场。这是国民政府经济造血,发展农业,巩固大后方的重要举措。湄潭自古出茶,但都是粗茶,加工粗糙,无形无名。实验茶场的组建者是刘凎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昆虫学博士,中国的治蝗专家。实验茶场的技术室主任由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李联标出任。制茶师傅大多是从浙江请来的龙井茶制作高人。每到新茶问世,苏步青、竺可桢、刘凎之等浙大教授就前来品尝,还在湄江边设立野外茶馆,课余聚此,吟诗作赋,品茶思乡。这些大科学家留在湄江的茶诗有60多首,成为这座茶城宝贵的文化财富。在那个国破人亡的抗战时期,湄潭炒制的其实是浙大师生对故乡的思念之茶,他们称为“湄潭龙井”。湄潭红茶更是替代祁门红茶出口,换回大量的军工产品,为抗战胜利立下大功。毕竟,湄潭的茶树与龙井茶树是有区别的,后来,一叶一芽,一芽两叶,慢慢被更加精致的独芽所取代,形成现今流行的湄潭翠芽,也成为贵州茶叶的象征。据说,湄潭全县现有茶农30万人,茶叶年产值10亿人民币,这不是个小数。 时间紧促,我在湄潭只有半天的时间,走马观茶,仅此而已。湄潭本有茶,中央实验茶场带着它走上现代中国茶叶的改良从新之路,使之大振。今日湄潭,再次发力,赋予更多的文化含义,翠芽又红,令人羡慕。 厚道的齐鲁茶人,可看出门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