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忠 林炳义 崔宝华 衣小慧
在栖霞市苏家店镇的崮山之南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曹高家。曹高家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相距不足一里地。南边村依然叫曹高家,北边村则叫石崮庵,这是因为村里有一座古庵堂而得名。 石崮庵村三面环山,风光秀丽。站在村头北望,这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一栋栋房子鳞次栉比地挂在山坡上,开得正火的苹果花,漫山遍野,把个小村庄包裹起来,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庵”在字典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小草房,另一个是佛寺,多指尼姑住的地方。在栖霞,以庵字立村不是太多,石崮庵则纯粹是因为村里的那座庵堂而得名。 据栖霞市考古专家李元章介绍,石崮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武德四年(622)。当时,唐王李世民东征来到胶东,由于长途征战,部分老弱病残无法继续随军,便安置在原来安营扎寨的崮山脚下,于是也就有了前寨、后寨、曹高家这样的村名。 崮山周边山多,奇石也多。相传有一老兵在崮山周边想找一个可居之地,到了现在的石崮庵这个地方,看到有一硕大的青石板向前探出,下可避风雨,遂在此立足。这位老兵在周边找来乱石,以青石板为依托,将青石板的东西两面还有前面砌成石墙,并在青石板上加了一层瓦片,在周围开荒种地,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保佑家人平安,他还请了神,供了像,供奉在家里。后来男人去世,又无儿孙,只剩下媳妇一人孤苦伶仃地在这里居住,人们就认为她是一个出家的尼姑,所以人们也就把此地叫作尼姑庵。由此而来,以后很多年,这里真的成了一座尼姑庵,一直居住着一些孤孤单单的女人,又因为房体盖在石崮之上,人们便称其石崮庵。 到了清同治八年(1896),尼姑病亡之后,这里便空闲了下来。这时,离石崮庵10里地的吴家村一吴姓人便来此管事,后又传给他的儿子吴世臣管理。自己一家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未免感到孤独,于是吴世臣就邀请了他的一位朋友来此一同居住,这就是李姓人家。吴家与李家围绕着石崮庵盖起了房子,后来逐渐繁衍,人丁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这就是石崮庵。直到现在,过了几百年了,村中仍然仅有吴、李两姓。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这样算来,石崮庵到现在已有1400年的历史。这样一座古庵能保存到现在,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村民李福爱的引导下,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街巷上行,眼前出现了一些用当地的灰白石头建成的石头房子。这些小房子在那些青砖红瓦中显得十分抢眼。除了房顶的瓦片,再找不出半点其他的建筑材料。村民们告诉我们,这些房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都是老人家们盖的,现在大多都废弃,变成了养鸡或堆放杂物的地方。 石头房子的尽头有一石阶小路,沿此上行二三十米,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处低矮的石屋子。向导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石崮庵。这着实让我们有些吃惊。这简直不能称作房子,最多也就是一堆堆放比较齐整的乱石。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洞开的石门还有石窗,远看去就像是一张正在哭泣的老脸。要是没有人引导,根本就找不到石崮庵。 这里实在是太不起眼的一个地方了。屋顶纵生的刺槐树,夹杂着一些杂草,与庵后面的山体浑然一体。只是在庵的东西两边的屋顶还能够看到砖瓦的痕迹。庵门窄窄的,矮矮的,人要侧着身子,稍稍躬一下身子才能进入。门两边的窗户已经残破得只能用石块垒上,露出了两个大窟窿,能伸进去一个人的胳膊。庵前的空地也是逼仄得很,四下都是一块块巴掌大的小菜地,只留下一块不足十平方米的一块空地。一块五六十厘米高的残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由于年久,上面的文字已看不清楚。庵右侧有一石井,不足一人深,井底有一湾水,井壁上湿漉漉,不断地向外渗透着水滴。村民李福爱告诉我们,早的时候这里的水四季常流,井也很浅,清澈见底,井底的水盆总是满满的,因为井水味醇甘甜,村里的人吃的水都到这里来舀。东北角上有一石碓臼,里面已积满沙土和树叶。 西南角的菜地旁,零乱地堆着两个石基座,上圆下方。有座必有柱,于是在庵前寻找廊柱,终于在不远处的地堰边上找到了一根,却只露出了四五十厘米的一段,另一部分则埋在了地下。柱体为八棱形花青石,粗不足30厘米。虽然找不到另一根廊柱,却可以断定在庵前当年肯定有这样一道正儿八经的石山门或是石牌坊。这与那简陋的石庵来说算是豪华了,看起来有些不相称。据村民李福爱回忆,也就是在现在的旧石碑之后,当年也曾有一块稍高的石碑,上面有清晰的字迹。可是如今这床石碑却已无处找寻。李福爱介绍,历经千年,石崮庵也进行了多次修缮。如果说那床已经看不清的石碑是最早的记载的话,那么那床已经失踪了的石碑则是记载了重修石崮庵的情况,非常珍贵。 石崮庵实在是太小了,站在庵前伸手能触到屋顶。站在庵前仔细打量这座古老的建筑,才发现这座石庵竟然找不出一点木制建筑的影子,从窗到门,全部是石头垒成。由此来看,称其为石庵是名副其实。岁月的沧桑,门前的青石板已被踩踏得光光滑滑,像被特意打磨出来一样。门两边的一对石鼓,虽然有些粗糙,却也特别讲究,石鼓之下还有鼓托。更让人惊奇的是门之上的石楣的两侧还有一对图案,像是两朵向日葵,中间圆形,四下是一圈齐整的花瓣。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象征性的门簪,只是没法像木制门一样镶嵌上去,便这样因陋就简雕刻上去。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主人的用心。缺少一点是的门扇,因此也不知道当初是石门还是木门,不过从门里光滑的门轴窝来看,当初门的重量不是很轻,石门的可能性很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