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凌文秀 王传胜 明清时期,座落在京杭大运河沿岸的七级古镇,因运河而兴盛一时。当时七级古镇分为东西两部分,镇上有六门、四关、十四街,街分六纵八横。至今仍有一条古街保存完好,虽历经岁月洗礼,青砖墙壁斑驳,但仍可见其当年盛景。 古朴的沿街建筑、一条条老街巷,80岁的古街巷居民狄振声带着记者行走在古镇上,在一个个故事和传说的描绘下,仿佛重现了当年的繁华。 淹没在历史中的“六门四关” 从狄振声院子出门,沿古街东行,右手边是翟家祠堂。翟姓是当地的大姓,祠堂是宗族兴旺传承的重要活动场所。对面就是当年非常有名的狄家中药堂——“春和堂”,记录着狄振声家族几代人的故事。 “这里就是一碑担两间茶馆。”走到古街东首,狄振声介绍,这个茶馆地处要害,当年生意很红火,从七级码头上岸的商人都会到这里歇脚,要上一壶茶慢慢品尝。茶馆只有两间,中间是大梁,正下方埋着一座石碑,石碑正好处于中间,因此有“一碑担两间”的说法。其实,“一碑担两间”的谐音是“一百单两间”,意思就是茶馆虽小,但是很敞亮。 “每条街、每座院都有故事。”狄振声带领记者一路向东,有一条石狮子街,因明朝隆庆年间立一石狮子得名。“石狮是这条街的镇街之宝,每到农历正月初一,都有村民拿一条红带子,端一碗面,到石狮前,祈求自家孩子平安。” 据了解,七级古街有六纵八横十四巷,六门四关。六纵是双井街、老街、东顺河街、西顺河街、丁家街、幸福街;八横是兴隆街、石狮子街、东关街、北关街、大隅首、小隅首、夏家街、西街,统称为十四巷。行走在七级古镇,大街小巷密布,狄振声个个都能说出来历故事。回忆起繁华过往,狄振声又感喟现状,“现在六门四关已经损毁,只剩下遗址。不过茶馆所在的古街保存还算完整。” 七级镇内小西街,位于西门至中小桥,较早迁来七级定居的丁姓是其中之一。本街有丁家饭铺、前西门、后西门、透心碑、土地庙。丁家饭铺开店数代,船夫、纤夫多于此处就餐,现丁家传人丁泽长继承祖业,仍开着丁家饭铺,经营饺子、烧饼,是当地人们喜爱的食品。 娘娘坟、七级地名与乾隆有关 古街的西尽头是码头,在狄家药铺前,狄振声停住脚步,一只脚轻轻踏了踏脚下的老街路面:“这下面都是青石板路,从码头往东二三百米长的街下都埋着这样的青石板。” 走到路口码头遗址处,狄振声感慨:当年乾隆爷三次在这里登临,台阶正好露出七级。“七级。”登岸后,乾隆随口一说。皇帝开口,便是金口玉言,就这样,叫了上千年的“毛镇”改名“七级”。 沿运河一路向北,北大桥闸东北角,一片土堆毫不起眼。“这里曾经有座娘娘坟。”狄振声老人称,1950年代,镇上的“黄憨儿”盗墓破坟,挖出凤冠霞帔、珠宝玉石,发了一笔横财。 相传,当年乾隆带妃子南巡,大旱之年却发现这里的运河两岸庄稼郁郁葱葱,随行大臣说这里的庄稼有杆没根,乾隆随即登岸细看,发现沿河两岸全是国舅栽种的染绿的麻杆。国舅欺君被斩,随行妃子闻讯在刘湾处投河自尽,被拖到运河闸处才被打捞上来,就葬在这里。 妃子投河前,乾隆登岸处又被称作“龙看台”,也有传说乾隆再次蹲坐,俗称“龙墩”,现在大桥处还有卧虎石遗址。 跟随老人的脚步回到古街最东端,“这里曾是七级镇最繁华的地方,四个方位都有庙,供奉不同的神明。”狄振声世代居住在码头附近,据他听长辈讲述和自己的研究,古镇中心在隅首,南、北、东大街都是一里地长,西大街靠近码头,约200米。四个大街都有城门,称作皋,上面是个二层的庙,但不全是关公庙。当时城里城外共有72庙,因为古街不直,胡同也多,若是谁家大门朝街,就用庙应对,所以庙多。 狄振声站在古街巷东首的十字路口,细数四周曾有的景致,这里过去是七级镇中心,即使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供销、邮电、税务等部门也都设立在此处。 “‘一碑担两间’茶馆后面是玉皇皋。”狄振声颤悠悠走到茶馆后的一处破损建筑前,指着里面空荡荡的一个镶嵌在墙体中间的木制窗阁说,“玉皇皋的石刻就放在这个窗阁中,可惜多年前被盗了。” 茶馆斜对过,是当地知名的建筑“八卦楼”,砖结构建筑,因有八个角而得名。“这里也曾有个庙。”狄振声说,解放前七级镇曾有72庙、72眼井的说法,也有说是81眼井,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遭破坏。“河东小学是以前的奶奶庙,河西小学附近有十八铜人庙。奶奶庙和河西的十八铜人庙是两座最大的庙。” 据说“十八铜人庙”里面曾经供奉有十八座做工精美细致的铜像,文化大革命时,庙持事先得到消息第二天红卫兵将来砸庙,就把十八座铜像藏了起来。虽然十八座铜像得以保存,但不幸的是,后人却不知道藏在了哪里。 从十字路口往南走,途经双井街,这里有七级镇众多眼井中最知名、最有故事的两口井。“清朝这条街上住了个汪老汉,家门前一个大坑。有一天,汪老汉遇到长虫(蛇)吸蛤蟆,于是砸长虫救出蛤蟆,却没伤及这两条生灵的性命。第二年,七级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汪老汉梦见蛇和青蛙各派来两个孩子报恩。两个青蛙后生用腚每人墩了一口井,两个蛇的后生分别打通了直通东平湖的泉眼。汪老汉醒来果然见到两眼水井,家门前的大坑也盛满一汪碧水。从此,老汉家门前的大坑叫做汪家坑,这条街取名叫双井街。” 至今去向不明的十八铜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